雨丝终于歇了,留下一个被水汽浸透的老城区。
天空是闷钝的铅灰色,湿漉漉的石板路反射着微弱天光,空气沉甸甸地压下来,混合着泥土、腐叶和隔夜垃圾的复杂气息,仿佛一切都被包裹在一层冰冷的、半透明的薄膜里。
严序立于巷口,像一尊被时光遗忘的黑□□碑。
他刻意比第一次相遇晚到了半小时,精准避开了“早餐投放”的高敏感期。
他的黑色大衣剪裁利落,与周遭的破败潮湿形成尖锐对比。
今日,他手中多了一个略显突兀的牛皮纸袋。
他没有立刻深入。
先进行了一次长达一百八十秒的系统性环境扫描。
视线掠过紧闭的早点铺后门、湿漉漉的空垃圾桶、每一个堆满杂物的角落和深凹的门洞。
耳朵过滤着远处街道的白噪音、规律的滴水声、以及任何一丝不和谐的声响。
环境风险等级:低。
适宜执行“非接触性信息诱导方案”。
他步入了巷道。脚步放得极轻,鞋底几乎未在湿滑的石板上留下声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扰动。
他的目标明确。
与观察目标A(易小天)进行第二次接触。
核心目的并非直接获取信息,而是评估其认知模式,并尝试建立一种基于非威胁性刺激的初步沟通渠道。
他放弃了彻底失败的SQ-1(标准问询协议),启动了新设计的CE-1(接触实验-1)协议。
他径直走向那个废弃的报刊亭,易小天的核心巢穴。
越是靠近,细节越是狰狞地凸显。
这方寸之地比他远观时更为破败凄惶。
玻璃污浊得完全不透光,被从内部用厚厚的、过期的时尚杂志死死堵住,只留下几条狭窄的缝隙,如同绝望的窥视孔。
门被一个缺了轮子的旧行李箱和几捆腐朽的旧书从里面顶住,只留下一道需要极端瘦削的身体才能挤入的缝隙。
整个结构散发着一股纸张霉烂、尘埃陈腐,以及一种……被围困生命的微弱腥膻气。
严序在距离报刊亭两米处停下,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的距离。
足够近以便观察,足够远以规避领地侵犯警报。
他的目光如同两台冰冷的扫描仪。
杂志堆叠方式蕴含粗糙的力学智慧,有效加固薄弱点。
入口地面相对洁净,表明高频使用。
透过缝隙,可见内部并非全是垃圾。
彩色瓶盖嵌入木缝如怪异珠宝;奇形鹅卵石列队待命;一本翻烂的巨型建筑画册被置于杂志堆顶端,封面的辉煌楼宇已模糊。
干燥地面上的模糊小脚印,不属于他。
结论:目标A拥有基于独特价值体系的内在秩序。非单纯流浪者。
执行CE-1核心步骤,投放诱导媒介。
他从纸袋中取出的并非食物或玩具。那是一本全新的大开本、印刷极度精美的《全球未来主义建筑奇观》摄影图册。
封面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异形建筑,充满凌厉的几何张力与未来感。
内页满是极端对称、结构精密、色彩冲撞的视觉奇迹。
选择基于严密逻辑。
静态物体,发出“观察”邀请,而非“交互”要求。
基于其破旧画册,推测对强烈结构性图像存在兴趣。
新品质形成降维打击。
代表外部广阔的高度秩序化世界,与环境形成巨差,激发好奇。
书被如何对待,提供大量行为模式数据。
他将书小心置于侧方一个略干的老木箱上,封面朝上,确保从缝隙中能很容易就看见。
不是门口,避开陷阱的嫌疑。
后退,审视。
完美。
他转身撤离,无声无息,如完成布设的工程师,不留一丝多余情绪。
现在,需要耐心,与观测点。
他并未走远,在巷口附近一幢旧楼,寻得一个隐蔽的楼梯间窗口。
视野绝佳。
取出高倍望远镜,调整焦距。
如同生态学家等待稀有鸟类,开始了漫长的静默观察。
报刊亭内,易小天在昏暗中睁着眼。
湿冷空气渗入,带着生涩味道。
他能分辨远处车轮碾过积水与近处屋檐滴水的不同声响。
他蜷缩于旧毯下,保持半醒半睡的警觉。
他的世界由声音、气味与光隙变化编织。
昨日记忆如未愈伤口。
黑色冰冷的男人。
玻璃珠般无温的眼睛。
铁片刮擦般的声音。
还有……那杯意外的豆浆。
恐惧仍在皮下蔓延。
但一种更模糊的情绪掺杂进来。
豆浆是甜热的。
吵闹的警察挡在了中间。
黑色冰块男最终……退开了。
奇怪。
真正威胁会持续进攻直至你败退。
那人却如潮水,来了,退了,还留了东西。
啪嗒。
一个异样脚步声。
很轻,很稳,节奏均匀,刻意控制着。
正在靠近。
易小天瞬间彻底清醒,肌肉绷紧,呼吸停滞。
他融于阴影,无声贴至最大缝隙后,向外窥视。
是他!
又来了。
同样高大,笔挺,冷。
但今天不同。
他没直逼“门”,几步外便停下。
眼睛扫描环境,却不是针对性搜寻。
易小天心跳急如擂鼓。
又来干什么?
索回豆浆钱?
继续那未完成的“问询”?
他见男人取出纸袋中之物……一本书?
困惑。
他看着男人将那本色彩炸眼、崭新异常的书小心放于旁侧木箱上,然后……走了?
无靠近,无言语,甚至没有多瞥一眼报刊亭,干脆离去。
绝对寂静重新笼罩巷道。
易小天僵滞,纹丝不动,透过缝隙死盯那本书。
太新,太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