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柊:【因此事件单拎出来完全合理……这个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了。】
颜柊:【但!跳楼现场的血迹构成了一个怪异的图案。】
她们此前在涂鸦的事情上一时胶着,就是因为既无法否认跳楼事件和涂鸦之间有所关联,却又找不到可以阐明二者关系的思路。
凌梧却问了个很“釜底抽薪”的问题:【为什么你觉得跳楼现场的血迹,是个怪异的图案?】
颜柊愣了下:【因为图案跟其他地方出现过的涂鸦相同啊。】
凌梧:【那重点就不是‘跳楼事件’。而是‘一个新的涂鸦’。】
颜柊旧调重弹:【某种阵法、仪式的一部分?】
凌梧:
【没那么高深。在不同的地方、经由不同的人“绘制”出同一内容,】
【这是一场“集体创作”。】
颜柊抽着空一眼一眼地看手机,忽然被又排在同一班的同事贺青杏剐了她后心一掌。
贺青杏下巴一抬,低声道:
“小颜,去帮着客人热饭!”
颜柊应声抬脚,扭头就见店长正要从仓库走出来——她赶紧把视线和手机都收好,忙里偷闲给贺青杏比了个拇指。
在线上作交流和简单的消息同步还成,想要展开讨论就有点捉襟见肘了。颜柊借着拧身的姿势,给凌梧飞速发了条“等我过去说”,就按下了心里的疑问、投身到她仨瓜俩枣的工作中去。
*
颜柊交完班火急火燎去了工作室,踏进门里就以一句急不可耐的“我觉得不像啊”充当了开场白。
难为凌梧还听明白了。她手里的活没停,同时顺畅地接上了话:“涂鸦的总数是不够多,但增长趋势符合传播规律。”
颜柊把包扔在会客用的沙发上,一边嘀嘀咕咕捋思路,一边轻车熟路地给自己倒了杯茶、坐到了凌梧边上。等到凌梧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动作告一段落了,才问:
“‘集体创作’——跳楼的人,是怎么样受到‘号召’的?”
她想的是,如果跳楼者是受了唆使,才以一跃而下的方式参与了“创作”,那么事件跟邪教一类恐怕依然脱不了关系。
凌梧转了转手腕,信手将“涂鸦”一事至今为止,在网络上筛到的图片都列在了屏幕上,另在副屏幕打开了跳楼事件的现场照片和资料:
“喏。”
颜柊挠着眉尾跟屏幕上的涂鸦图案们面面相觑了几秒,想起凌梧去围墙前找到自己时讲的话。
——“不要去联想。”
……福至心灵一般,她有点转过弯来了。
颜柊缓缓直起腰:“这玩意会,呃……自适应?”
这话刚好打断了正要开口的凌梧。又见颜柊下意识地盯住涂鸦照片在看,凌梧抬手在她眼前晃了晃,提醒道:“悠着点。”
话没说完,颜柊戏瘾发作,没忍住顺势演了一把——她脸一扭,扒拉住凌梧的肩和手臂:“噫!好怕怕哦。”
凌梧:……
真是多余提醒她。
倒是“自适应”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凌梧在三十秒内连着被打了两回岔,这回八风不动地把正事的话题续了下去:
“你最初注意到涂鸦时,觉得它像什么?凭印象就行,不要特地回想。”
闻言,颜柊结束了自己“胆小娇弱”的演绎,抬起头道,“像两朵花。”
凌梧不置可否地点点头。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姑且一猜吧。比如说,跳楼的人在写字楼工作,见过楼底下垃圾桶上的污渍……并且觉得那像是‘翅膀’。”
*
人是很难认知过于抽象的图像的。在眼睛读取到信息后,大脑会用已知的有形之物去进行匹配,比如看云朵时觉得这片像个字、那块像只狗,就是匹配后的结果。
也就是所谓的联想。
而人在作出联想时,又难免受到环境或是情绪的影响。
——所以看见“翅膀”的人,决定从高空飞落而下……又或者反过来,是因为早就隐约有了跃下的想法,所以眼中所见的才会是“翅膀”。
颜柊眯了眯眼。她眼前的屏幕上面,是排列出的二十来个来自城市各处,轮廓相同但清晰度不一、各自深深浅浅的同一个图案:
“就像那个……”
“——罗夏墨迹*。”
凌梧也开了口,与她的话声重叠出相同的答案。
“嘶。”
颜柊猛地后仰了下,把电脑椅靠背压出轻轻的嘎吱一声:
“所以涂鸦以‘传播’为形式,却蔓延得相对很少……所以至今为止,惹人注目的事件只有一桩。”
明明涂鸦被画下之后,是无差别映入途人视野的。而它没有被更为广泛地传播……是因为其间还有一道筛选。
涂鸦图案对观者的筛选。
有更强烈、明确联想的人,才是得到这场集体创作“入场券”的创作者。
颜柊想,那她那晚被围墙涂鸦干扰,大概是因为歪打正着触发了它“联想”的机制。
“看到涂鸦的人里,只有一部分会转化成‘创作者’,去传播这个图案;
“‘创作者’里,只有一个本就身负压力且有轻生意向的人,采取了跳楼这种形式、显化成了事件……”
怪不得。
怪不得跳楼事件在缓慢蔓延的涂鸦中如此不合群。如果说那滩血迹真的仅仅是某种既定的“巧合”,是求死者无意一瞥得到的馈赠,那确实追溯来由和因果都没有意义。
不过是一场“集体创作”中无足轻重的一笔,生前死后都影响不了“创作者”的莫名印记……留存的时间还不如垃圾桶盖上的一块污渍长。
“确实能说得通。”
颜柊啜着茶表示认可。
就着舌尖的苦涩味道,她想起来一个问题:
“你那晚是因为这个推测才赶过来的?”
“嗯,被你激起了一点灵感。”凌梧的表情很矜持,“看到你消息之前,我没怎么意识到,人甚至会有等着想看大蟑螂这样的想象力。”
颜柊:“……”
*罗夏墨迹:来自“罗夏墨迹测验”,一种利用墨迹图版来进行、询问被试者“联想到什么”并对其答案及反应加以分析的人格测验。
(实际上罗夏墨迹测验似乎是一套10张图片,向被试者展示时好像还要按照规定顺序等等
-
*本篇使用处为引申类比,着重点是“墨迹”(形态)和“联想”(形式)
-
【“涂鸦”】篇完结,以下是完结感言
---
又是毫无人文关怀、也没什么起伏的一篇
糅的是某城市多处出现同一人名涂鸦的都市传说
但加上罗夏墨迹之后,细想了下好像反而成削弱版的模因了(擦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涂鸦”(3)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