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以为她总算开窍,满面惊喜道:“妾身也很好奇,等您见了殿下,可得好好问个清楚。”
郑鹤衣拧起眉头,小心翼翼翻过手掌,朝患处心吹了口气,皱着脸道:“你竟不知道?好歹也在宫里呆了这么多年。”
于氏沉吟半晌,苦笑道:“妾身以前在尚仪局当值,并未在贵人们跟前侍奉,哪里会知道此中内情?左不过是道听途说,做不得准。”
郑鹤衣又来了兴趣,虚虚抱拳作揖道:“快说,快说,我就想听个热闹,是真是假不重要。”
于氏受她感染,竟也有些蠢蠢欲动,斟酌了一瞬,小心翼翼道:“圣人年过四旬才得太子,他自小便众星捧月,深得宠爱。”
“这个谁人不知?”郑鹤衣大失所望。
于氏话锋一转,“据说他幼年时很喜欢江王,整日围着江王转,两人名义上是叔侄,实则……更像兄弟。江王品学兼优,才德过人,殿下三岁时便由他启蒙,开始读书认字。及至后来骑马射猎,也都是他亲手教导。可两人年龄差距太大,江王十七岁时,先帝赐媵授官,令居别宫,也算成家立业了。可殿下却不肯罢休,时不时便吵着要阿叔。”
郑鹤衣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媵?为何不是王妃?”
于氏失笑道:“他那会儿还是皇子,婚姻大事岂能儿戏?您也别因自己是正室,就瞧不上媵侍,人家也是有名有份的,或出自良家女,或罪臣女眷,或外族贡女,都是朝廷认可,记在玉碟,视为六品的。远比亲王、郡王自行收纳的妾侍高贵,数量也是有限的,不能超过十个。”
郑鹤衣胸中思潮翻涌,时而憧憬,时而愤慨,时而不甘,因为时光不能倒流,她无法看到江王的少年风姿。
而她如今已不再天真无知,明白了男女之事后,再听到这些就会有种说不出来的怪异。
“那他有几个?”她咋摸着舌根处溢出的苦涩,干巴巴地问。
于氏哭笑不得:“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妾身一个外人,从何得知?当时隐约听尚宫局的同僚说过,来了批南越美人和新罗婢,她们忙着登记造册,人数还不少。江王虽是个不受宠的皇子,但也不可能太薄待,估摸着三五个还是有的。”
“咦?”她忽觉纳闷,审视着郑鹤衣道:“您好端端的,问这些做什么?”
“没……没有啊,就是话赶话说到了而已。”郑鹤衣颓丧不已,斜倚着凭几道:“言归正传吧,他们究竟为何交恶?以至于殿下听到他的名号就浑身不自在?”
于氏言辞闪烁,吞吞吐吐道:“具体如何,妾身不清楚,也不敢妄加推测。今上登基后,封赏兄弟子侄,那会儿两人已不复从前亲密,可也远胜常人。江王获封亲王后,按理便要去藩地。可殿下闹着不让走,甚至派人去堵门,江王非要走,使了招金蝉脱壳,带着一家老小不告而别。殿下怒不可遏,为了泄愤,将其旧居夷为平地,发誓和他恩断义绝。”
郑鹤衣不寒而栗,就见于氏神秘一笑,望着她道:“自那以后,殿下开始宠信令兄……”
“啊?”郑鹤衣瞠目结舌,知道这段往事后,她有些为郑云川抱不平,并隐约担忧起来。
李绛性情暴烈,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将来一旦违拗了他,可会有好下场?
又觉得他莫非被当成了江王的替代品?可是他们之间有共同处吗?
阿兄活像只招摇的花孔雀,得意起来,恨不得时刻在太阳下起舞。
不同于他的明亮耀眼和张扬,江王是沉静内敛神秘的,像朦胧的月,迷离的雾,凛冽的霜。
她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出这样除尘脱俗的男人,与姬妾们寻欢作乐的景象。
心念微动,就先臊红了脸,暗骂自己太下作,当即收敛心神。
“您也不用太担心,”于氏安抚道:“令兄八面玲珑,通晓人情世故,又有您这层关系,断不会走上江王的老路。”
郑鹤衣听到这话,思绪愈发繁杂,犹豫着道:“有句话……我藏在心里挺久了。”
难得见她露出窘色,于氏顿时来了兴致,追问道:“什么话?”
郑鹤衣转过脸去,有些难为情道:“我听过一些风言风语……有关我阿兄的。”
“洗耳恭听。”于氏倾身道。
她抿了抿唇,皱起眉头小声道:“她们……她们说他为了往上攀爬,不惜……”想到那些流言蜚语,她的心头如针扎般难受,“……给贵妇们做面首。”
及笄那日,若只听说有关生母的流言,她再气愤也不至于失态,毕竟那些多半是事实。
最让她震怒的其实是这个,当时觉得是恶意诽谤,因此怒不可遏,明知会闯出大祸,还是冲出去和她们扭打到了一起。
“卫国夫人……都这把年纪了,”她面红耳赤,紧咬着唇小声道:“也那般不正经吗?”
第一次在蓬莱阁中,卫国夫人替她解围后,她除了感激外,更多的是五味杂陈。
这回能脱困,多半也是阿兄的功劳,可他还没到手眼通天的地步,她不信他能轻易请动太皇太后。
一想到这些,她便羞愤难耐。
“这……又是……从哪听来的?太……太荒唐了吧?”见郑鹤衣神色凝重,不胜悲戚,于氏忙收起戏谑,正色道:“令兄生的好看,又善言笑,懂逢迎,这样的人物到哪里都受长辈喜爱,有何稀奇?”
这话不仅没能打消她的疑虑,反而让她更失魂落魄。
于氏自不知郑云川偷偷探视过郑鹤衣,自不会将他和太皇太后回宫之事挂上钩,更不会明白郑鹤衣看到卫国夫人时的心情,只当她少不更事,为流言困扰,便想将她拉出来。
可她无论说什么,对方都兴致缺缺,她灵机一动,将话题引了回去,“说到殿下和江王的往事,您既然如此感兴趣,何不去问他们?”
郑鹤衣觑她一眼没好气道:“圣人提一句,殿下都能跳脚成那样,我若问他,他还不得把东宫掀了?至于江王,面都没见过两回,我上哪里找去?”
果真来了精神,于氏心头窃喜,故意打趣道:“妾身还以为您天不怕地不怕,却原来也是知难而退。”
郑鹤衣无端被激起斗志,“我哪里是怕?”
于氏坐正了身体,朝外边努努嘴,用挑衅的语气道:“您说巧不巧,江王每日都来向太皇太后请安,这会儿正在龙堂陪着赏菊,您敢不敢去?”
本以为郑鹤衣为证明胆气,会立刻跳起来喊更衣,闹着要过去查看。可她却难得的沉默了,心情比起方才更加低落。
**
次日一早,郑鹤衣便向太皇太后辞行。
太皇太后也未强留,只嘱咐她以后常来。因为兴庆宫北门初阳门与大明宫有复道相通,来往颇为便利。
郑鹤衣满口答应,拜别太皇太后,当即登舆而去。
借道大明宫时,队伍却被拦了下来,竟是数日不见的太子家丞刘褚。
郑鹤衣看到他便想起李绛,怨气几乎冲出腔子,怒道:“你们带着太子闯祸,拖我下水后便不闻不问,任凭我自生自灭,今日又来找我作甚?”
刘褚拜倒在车前,以头抢地泣不成声,“太子妃明鉴,殿下并非不管您,而是……自身难保,力不从心。”
郑鹤衣嗤之以鼻,“你觉得我会信?”
刘褚膝行过来,扬起泪痕斑驳的脸,抽噎着道:“东宫已经迁至少阳院,您不知道吗?”
少阳院分为东西两处,西边在大明宫西北,南接翰林院,东临麟德殿,北接拾翠殿,和禁军出入的九仙门只一墙之隔,布局紧凑,门禁森严,与天子寝殿区有夹道可通,暂定为太子日常起居之处。
东院在大明宫东部,位于崇明门内,西接门下省以东,与大明宫东侧宫墙相邻,规模较大,包括朝堂、书房和园林,是传统的前殿后寝格局。暂定为处理公事、接见臣属或举行典礼的场所。
郑鹤衣再见李绛,便是在西少阳院的寝阁。
无论规格还是陈设,都远不及东宫正殿华丽轩敞,可没了红门红窗红帐红烛,郑鹤衣却觉得浑身为之一轻。
她在落地罩外驻足,踌躇着不愿进去。
刘储躬身站在门口,不住地作揖恳求。
她只得硬着头皮,一步一步捱了进去。
阁中摆了张紫檀硬木榻,李绛仅着中衣伏在那里,腰部以下盖着张淡绿色的折枝梅花纹纱衾,半边身子都快抻到地上了,正握着铜箸拨弄炭火,听到脚步声头也不回,气呼呼道:“告诉阿娘我不吃,除非她把我的太子妃还给我。”
郑鹤衣神色微愕,一时有些进退两难。
李绛似乎也觉察到了什么,扭头看了一眼,突然像见鬼了般惊叫起来,脸胀的堪比烧红的炭,窘迫、尴尬、激动、惊喜交加,有些手足无措,更有些气急败坏,一想到方才说的话被她听到,恨不得一头钻进火盆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