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甘州安居
甘州城的北风格外凛冽,卷着沙砾扑打在城垣夯土剥落的坊墙上。裴素弦立在甘州府衙户曹司褪色的朱漆门廊下,指尖冰凉,紧紧攥着那份决定她命运的牒文。赤红的官印灼眼 —— 它宣告了父亲沉冤昭雪,被籍没的田宅重归裴氏。三楹祖宅已成焦土废墟,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化作冰冷的数字。十九岁的她褪去了官妓的苍白,素麻衣袍下挺直的脊背如戈壁白杨,唯有袖中微颤的手泄露着心潮翻涌。身后半步,扮作裴素弦远方表兄妹的顾影怜与林惊风静默而立。
身后半步,顾影怜身着淡雅女装,与青衫磊落的林惊风静默而立。这是顾影怜在唐代第一次以女装示人,她心中既感新奇又略带羞涩,但面上却保持着端庄。林惊风则气度沉稳,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户曹司的书吏是个唤作刘七郎的老吏,眼皮耷拉,浑浊的眼珠在牒文与裴素弦的脸上审慎地逡巡。他干瘦枯槁的手指点了点案牍:“裴小娘子,冤案得雪,朝廷恩典,实在幸事。只是这田地宅基,十数年过去,物是人非,勘验交割,还须仔细。” 他声音沙哑,带着衙门里浸染多年的麻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最终,他还是按章程引了他们去看地。
城西安仁坊内,裴氏故宅的断壁残垣在风沙中静默。几根黢黑的梁木斜指青天,焦糊的气息混杂着尘土顽强地钻进鼻腔,无声地控诉着当年那场蹊跷的大火。林惊风弯腰,拾起一块半融的琉璃瓦当残片,釉彩在烈火中扭曲变形,他指腹摩挲着凹凸不平的断面,轻声道:“形毁神存,根基未绝,便是薪火相传的凭据。”
次日,三人策马出城南行。官道两侧,阡陌纵横,带着冬日特有的萧瑟。引路的并非刘七郎,而是一个名叫孙丁的年轻胥吏,面色黝黑,眼神里有对新任河西观察使杜亚雷厉风行手段的畏惧,以及对眼前这 “死而复生” 田产的几分茫然。远处有农人驱赶着疲惫的耕牛,吆喝声断断续续飘来。
“裴小娘子的永业田二十亩,水渠上游的那片,土肥;口分田八十亩,喏,那边,挨着沙碛的坡地,石头多,难伺候。” 孙丁指着远处模糊的田埂,对照着手中磨损的田籍簿册,小心翼翼地踩着田垄丈量。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是子孙维系的根,口分田则是官府悬在头顶的时限。二十亩永业田大半是上好的水浇地,紧邻着甘州城南由汉渠、盈科渠等构成的灌溉网络,去年的粟茬枯黄地伏在略显板结的土地上,诉说着抛荒或粗放的耕作;另八十亩口分田则孤悬于沙碛边缘,地表可见碎石,土层瘠薄如老妇干瘪的胸膛。
顾影怜的目光掠过田野,落在不远处蹲在自家贫瘠田垄上,愁苦地薅着稀疏麦苗的老农身上。他身旁一个七八岁的孩童,赤着脚,用小木耙笨拙地耙拢着土块。她心头微动,移步过去,蹲下身,用生涩但清晰的唐音问道:“老丈,这麦苗可遭了虫害?”
老农抬起皱纹深刻如沟壑的脸,黯淡的眼神掠过顾影怜清丽的装扮,又扫过她身后气度不凡的林惊风和裴素弦,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惶恐,讷讷道:“回娘子话,倒不是虫…… 是地力尽了,缺水,粟麦都长不起来…… 唉,前年还遭了回纥人的马队踏过一次……” 孩童怯生生地躲到祖父身后,小手紧紧抓住老人补丁摞补丁的裤腿。
顾影怜默然。她指向裴家永业田的方向,对裴素弦低语:“水渠闸口,乃命脉所系。永业田土厚,宜深耕粟麦轮作,休耕时亦可套种苜蓿固氮养地;口分田瘠薄,恐难精耕,黍、豆耐旱,沙枣固沙,榆树成材,皆为贫地求生之道。” 这些源自《齐民要术》却经后世农学打磨的点拨,对裴素弦而言字字珠玑。
林惊风则沉稳地走向孙丁,指着田界处几块歪斜或被野草半埋的界石,温言道:“孙胥吏,田界湮没,恐日后滋生事端。既是朝廷恩旨返还,烦请户曹司遣人,会同乡里耆老,重勘四至,勒石刻碑,以绝后患。所需工料耗费,裴家愿自担。” 他语气平和,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一份通晓世故的担当。孙丁被他话语中的份量和 “自担耗费” 的许诺震了一下,连忙躬身:“林郎君思虑周全,小的定当禀明司曹。”
重建祖宅迫在眉睫。面对焦黑的废墟,裴素弦褪去了最后一丝少女的柔弱,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坚韧与手腕。她并未急于清理瓦砾,而是请林惊风凭借其沉稳气度,广询故老。几经周折,访得两位当年参与裴宅营造的老匠人 —— 驼背的王木匠和瘸了一条腿的赵泥水匠。两人听闻裴家女儿洗冤归来,老泪纵横。
“顾表姐” 参与的营造过程,成为顾影怜近距离触摸唐代底层工匠世界的窗口。王木匠双手布满厚茧和裂口,指甲缝里浸着洗不净的木屑和泥土,他抚摸着废墟中一段尚算完好的粗大松木柱础,声音沙哑:“裴公当年,用料实诚,这柱础埋得深,火烧不透根哩!” 赵泥水匠则拖着残腿,用一根木棍在焦土上比划着地基走向,浑浊的眼睛里闪着专业的光:“墙基还在!版筑的土里头掺了米浆、碎陶片,硬着呢!照这样式起,省工省料,还结实!”
顾影怜深受触动。她以 “顾家表妹” 之名,将超越时代的规划理念与两位老匠人世代相传的智慧相融合。她取来炭条和粗麻纸,依据记忆和观察勾勒草图:
“北地苦寒,新堂基址宜深挖三尺,下垫碎石防潮,” 她边画边解释,“夯土版筑,墙体夹入苇筋、麦草,层层叠压,不仅抗裂,更能储热御寒,此法正合赵师傅所言。” 她看向王木匠,“楹条承重,烦请王伯务必选用祁连北坡阴面所产老松,木质紧韧。屋顶不用陶瓦,覆以本地厚实苇席多层,最上层用掺了红胶泥的草苫压实。虽不如瓦片堂皇,却胜在冬暖夏凉,不易惹火,且河西多风,草苫轻便不易掀飞。” 她甚至考虑到季风方向,微调了门窗开合的角度以通风避寒。最后,她指向西北角依托一段幸存残墙的位置:“此处置一小小望楼,夯土为基,外包青砖,女墙齐胸。登临可眺田亩,观风色,必要时亦可瞭望周匝动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