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章:鼎定九州

舜摄政九年,禹治水第七载,春寒料峭。

汾水灵石峡新辟的豁口处,轰鸣的水声日夜不息,宣告着晋中平原水患的消弭。然而,凯旋的喜悦尚未在平水土之师中弥漫开来,一场关乎下一步战略的紧急会议,就在禹那间简陋却戒备森严的中军大帐内召开。帐内火光跳跃,映照着核心成员们凝重疲惫的面容。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汗水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禹将几片沉重的木牍摊开在临时拼凑的木桌上,上面刻满了伯益汇总的各州水情。他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因连日督工而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诸位,汾水初定,本是可喜之事。然,伯益最新勘报,”他手指重重敲在代表兖州、青州的区域,“济水失道,清浊混淆,漫溢成泽;漯水淤塞,难分黄河怒涛。下游之地,已成汪洋!若我等满足于汾水之功,止步于此,待夏汛一到,黄河滔天洪水无处可去,必将倒灌回溢!届时,不仅兖、青生灵涂炭,我等数年心血,亦将顷刻间化为乌有!”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黄河之巨患,其根不在中游疏通,而在下游壅塞!故我意已决——”他猛地站起,斩钉截铁地说道,“主力即刻转道向东,兵发济水!不疏济、漯,天下难安!”

帐内一片寂静,唯有火把噼啪作响。皋陶率先打破沉默,他抚着腰间象征律法的玉琮,肃然道:“司空所言极是。律法之要,在于防患于未然。下游水患乃心腹之疾,不可不除。只是……此时节已近春汛,雨季施工,风险倍增。”作为士师,他必须提醒可能的风险。

负责工程调度的砺眉头紧锁,接口道:“士师所虑甚是。春汛水涨,施工艰难,民夫易生疲沓畏惧之心。且新辟河道,若遇暴雨,极易前功尽弃。”这位沉默坚韧的工正,最清楚工程的现实困难。

这时,一直低头研究木牍的伯益抬起头,他眼中闪烁着学者特有的专注光芒:“司空,砺工正,据我走访当地耆老所得,济水情况特殊。其水性至清,本有独立河道,不与黄河合流,古语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如今看似被黄河侵夺,实则是其故道淤塞,无力抗拒所致。若能寻得古河道,抢在夏汛主峰到来之前疏通关键节点,或许能借助春汛本身的水势,冲刷淤泥,事半功倍!此乃险中求胜之策。”他精通水性与地理,提出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羲青指间摩挲着墨玉星盘,补充道:“星盘虽受黄河浊气干扰,难以精确定位济水灵脉,但观星象气运,未来一月虽有雨,却无特大暴雨之兆。若能抓住此窗口期,集中力量,或可一搏。只是,勘探必须万分精准,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作为记录者和星象观察者,她提供了天时的判断。

禹听着众人的意见,沉思片刻,最终拍板:“伯益之言,正合我意!治水如用兵,贵在出其不意,把握时机。春汛虽险,亦是我等助力!风险固然有,然下游万民处于水深火热,岂能因畏难而踟蹰不前?砺,你即刻着手调配人力物资,准备东进!伯益、羲青,勘探之事,重中之重,便托付你二人!皋陶,请加强军纪宣导,稳定人心,并提前与东方诸部落联络,争取支持!”

“领命!”众人齐声应道,帐内弥漫开一股背水一战的决绝气氛。

平水土之师浩荡东行,越过太行山南麓尚未完全化冻的崎岖山道,踏入王屋山脉怀抱时,已是仲春。济水之源,藏于这群山褶皱之中,本应是一派清幽景象。然而,现实却令人心沉。王屋山麓涌出的济水,清冽见底,潺潺如歌,但下行不足十里,形势陡变。浑浊巨黄的黄河之水,如同蛮横的巨兽,自北面咆哮而来,强大的水势倒灌入济水河道,将其原本清弱的河道撑得四分五裂,肆意漫流。放眼望去,昔日良田尽成泽国,水面上只露出树梢和丘陵的顶冠,犹如一片绝望的群岛。空气里弥漫着水腥与腐烂植物的气味,偶尔可见逃难的百姓驾着简陋的木筏或抱着树干漂流,面容枯槁,眼神麻木。

大军在王屋山支脉一处地势较高的台地扎营。当晚,禹再次召集会议,这次地点设在营地边缘,可以俯瞰下方那片浑浊的水域。篝火旁,伯益详细汇报了初步勘察的困境:“司空,我与几位通晓东夷方言的助手连日走访,情况不容乐观。济水古河道的确切位置,因多年黄河泥沙淤积和洪水改道,已难以追寻。本地部落虽知济水之名,但对其故道具体走向,众说纷纭。”

羲青补充道,她手中的墨玉星盘在夜色下泛着微光,但指针依旧摇摆:“此地地脉气机被黄河浊流完全压制,星盘感应极其微弱,只能指出大致的东南方向,无法精确导航。”

如何在这片混沌中找到那缕清流的踪迹?禹再次陷入沉思。他屏退左右,独自登上附近一座名为“天坛峰”的山巅(传说为黄帝祈天之所),手持颛顼玄圭,闭目凝神,摒弃杂念,全力感受着脚下大地的脉搏与水流最细微的悸动。夜深露重,玄圭终于传来一种独特的、清冷而坚韧的共鸣,虽微弱,却持续不断,隐隐指向东南方一片巨大的古湖泽遗迹——荥泽的方向。

翌日,禹调整策略,将重点放在深入联络当地部落上。他命砺亲自负责此事。砺虽不善言辞,但为人诚恳踏实,他带着阿牛、芦花以及善于沟通的雍梁子弟姜石、巴瑶等人,携带少量盐巴、陶器等礼物,分头拜访散布于丘陵高地的部落。

这其中,以“有莘氏”和“有鬲氏”两个部落最为重要。有莘氏是古老的东夷大族,世代居住于此,传说其先祖与禹的父亲鲧还有过交集,对本地水文地理知之甚详;有鬲氏则以制陶闻名,与中原部落关系若即若离,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一键修炼系统瞬间百万级

你的大师兄

龙傲剑神

洪荒:开局一棵树

我成了舔狗仙二代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禹贡:苍生鉴
连载中冷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