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首先拜访的是有莘氏。部落首领是一位名叫“莘仲”的老者,年约六旬,面容清癯,目光深邃。他在部落中心一座宽敞的茅屋中接待了砺。屋内悬挂着兽骨和羽毛,充满古老的气息。
“工正远来辛苦,”莘仲的声音缓慢而沧桑,“济水之患,我族深受其苦。昔年鲧伯治水,亦曾至此,欲壅防百川,最终……唉。”他叹了口气,话语中带着对过往失败的记忆。“不知司空此次,有何良策?”
砺恭敬地行礼,坦诚相告:“老首领,司空之法,与鲧伯不同。非为强堵,而在疏导。欲寻济水故道,助其重归东海,以解黄河之压。然故道难寻,特来请教贵部智慧。”
莘仲沉吟片刻,唤来一位更年长的耄耋巫者,名为“莘巫”。莘巫须发皆白,几乎不能视物,但记忆却如浩瀚的海洋。他坐在火塘边,用沙哑的嗓音,吟唱起部落代代相传的古歌谣:
“清济伏流兮,地脉潜行;
三隐三现兮,至海乃明。
荥泽之畔兮,蒲苇深深;
下有灵窍兮,泉眼通冥……”
唱罢,莘巫对砺道:“工正,济水非同寻常之水,其性至洁,不屈不挠。你等可在荥泽东南,蒲苇最茂之处探寻,或有所得。切记,循其性,莫逆其志。”
与此同时,禹也在营地接见了有鬲氏的首领“鬲山”。鬲山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性格爽朗,但眼神中带着商人的精明。他直接问道:“司空治水,若能成功,我等部落自然感激。但不知成功之后,这新辟的土地、恢复的河道,归属如何?赋税贡品,又当如何计算?”他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禹看着鬲山,正色道:“鬲山首领,平水土非为一人一姓之私利,乃为天下苍生。水患既平,土地自然归耕者所有,朝廷只会收取合理的赋税,用于公共之事。至于具体章程,待水患平定后,我将奏明舜帝,划定疆土,明确赋贡,必使公平有序,绝不令出力者吃亏。”他语气诚恳,又示意一旁的弃取出一些中原带来的优质粟种,“这些种子,可先在高地试种,以度荒时。”
鬲山见禹态度坦诚,且有利可图,态度顿时热络起来:“司空如此明理,我鬲氏愿出青壮百人,助司空一臂之力!并提供陶器、食物若干!”
有了部落的支持,勘探工作取得突破。伯益和羲青根据莘巫的歌谣和玄圭的指引,果然在荥泽东南一片巨大的蒲苇荡下,发现了地下伏流的迹象。掘地数尺,清泉涌出,水质甘冽,与济水源头无异!这证实了济水“三隐三现”的神秘特性(其河道有三段潜行地下,复又涌出),也找到了疏浚的关键节点。
工程随即全面展开。时值春末,雨水渐多,施工条件极其恶劣。砺作为工正,压力巨大。他每日黎明即起,深入工地,指挥调度数以万计的民夫和部落青壮。开凿工作异常艰辛,淤泥之下是胶结的河卵石层,普通石镐难以撼动。民夫们站在齐膝深的泥水中,劳作稍久,便双腿麻木,加之春雨冰冷,病倒者日增。怨言和疲惫情绪开始蔓延。
一日,春雨连绵,工地泥泞不堪,进展缓慢。几名来自兖州的民夫因家乡灾情心急,与负责监工的岳卫锐士石牛发生了口角,险些酿成冲突。砺闻讯急忙赶到。他没有立刻斥责任何人,而是跳进泥坑,接过一名老民夫手中的石镐,奋力挖掘起来。他沉默地干了半个时辰,浑身泥浆,汗水混合着雨水流下,才直起腰,对围观的民夫们大声道:“乡亲们!我知道大家辛苦!想家!但想想咱们家乡泡在水里的爹娘妻儿!这济水早一天通,他们就能早一天回家!我砺在此立誓,不通此水,绝不离开!伙食从优,病者立治!有功者,司空必有重赏!”他的行动和话语朴实有力,暂时稳定了人心。
弃和他女儿百草也忙碌异常。弃不仅要保障粮草供应,还要指导民夫和部落民众在新显露的滩涂上试种耐涝的菰米和蒲草,并调配草药救治病患。百草则带着仓实和几名助手,穿梭于营地和新垦的田垄间,辨识草药,指导妇女采集可食用的野菜水藻,以补充粮食不足。她的善良和医术,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岳卫中的年轻锐士飞猿,身手敏捷,常被派往险峻处探查或协助运输,他默默关注着百草,有时会悄悄放一些罕见的甜浆果或漂亮的鸟羽在她采药的背篓旁。而弃的另一名手下仓实,虽也心仪百草,但他性格内向,只知埋头核对粮帐,远不如飞猿那般灵动体贴。弃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飞猿更添几分认可,但念及治水重任,且女儿年纪尚小,并未点破。
皋陶则运用律法手段保障工程。他宣布了严格的工地律令:盗窃物资、煽动怠工者重罚;奋勇争先、发明有效工法者重赏。同时,他了解到当地某些部落曾有洪水时以活人祭祀河神的陋习,便严令禁止,并宣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之理,强调疏通水道方能根本解决问题,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拥护。
禹更是身先士卒。他采纳了伯益的建议,利用春汛水势,在关键隘口“沇水口”采用“火烧水激”之法(先用柴火炙烤岩石,再泼冷水使其崩裂)加速开凿,并亲自设计督建分水石堰,引导济水清流东去,有效阻挡黄河倒灌。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工段,与民夫同甘共苦。这种与部落合作、上下同心的氛围,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