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境统帅早年不知在何处学会了一招半式,曾在皇帝面前表演了一番隔空取物、手心喷火的把戏,皇帝龙颜大悦,随即在军中封了他职位。此人这些年来竟一路混到了统帅,可谓是修士上位的典范,战火刚一烧起来,他便帅印一解跑回山上干起烧香的老本行了。
萧宁雷厉风行,立即动身接管了东境守备军的军权,他身为储君本不该亲涉前线,可经去年皇帝一顿清洗,军中杀的杀、流放的流放,竟不剩几个堪当大用之人。
无奈之下,萧宁只好重新请回几位致仕的老臣重新出山稳住朝政,随后亲自率军拦截赤王。国难当头,覆巢之下无完卵,从东境驻军之地到京城最慢也只需几日脚程,死在前线和死在京城只不过是早死几天与晚死几天的区别而已。
萧宁此前从未上过战场,大齐也没有人料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因此他出征时军中还未赶制出适合他身材的盔甲。少年储君紧了紧略有松动的兜鍪,轻抚着腰间佩剑上古朴的纹路——这把剑名为「赤霄」,是齐朝历代君王相传的稀世名剑。当今圣上曾自父辈手中接下了它,又在自己的儿子即将出征之际将其传给了对方。
萧宁深深回望了京城一眼,旋即扬鞭而去,身后跟着千军万马,肩上压着万里河山。
这一年,他十六岁。
后世《天衍录》上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仅寥寥数笔,字里行间却惊心动魄——
三月廿六,太子抵达东境驻军地。
三月廿七,东境守备军夜袭赤王先行部队于清河郡南,首战告捷。
四月初二,赤王先行部队攻打清河,太子亲临城墙指挥,赤王军攻城无果,退守城郊按兵不动。
四月初五,赤王援军赶到,城破,东境守备军被迫向北退守清北郡。
四月初十,东境守备军假意败退,打开城门,于城中伏击赤王军,赤王军前锋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守城外休整。
四月廿一,南境山匪假扮流民混入城中,于军中餐食下毒,赤王军随后发动奇袭,东境守备军疾退至广阳郡玉阳县内。
广阳郡背靠京城,至此三军已退无可退。大军压境之际,那个曾经优雅淡然的少年储君竟一夜之间青丝成白发。
夜过二更,主帅帐内还亮着灯光,萧宁正埋头于一张简陋的桌案前,左手压着大齐全境地图,右手边堆积着如山案牍。
“殿下。”旁边一位身披甲胄却须发皆白的老者轻唤了他一声,萧宁似乎没有听见,直到老将军再度喊他时才猛然放下了手中军报。
“怎么了,呼延将军?”萧宁抬头时火光恰巧映在他的脸上,暖黄色的灯光并没有将这张少年面容衬得柔和缱绻,反倒显出几分苍白无力——自从接管东境守备军后他便一直在连轴转,一个月来几乎没有正经睡过觉。
呼延赞的目光落在萧宁眼睑下方浓重的乌青上,轻叹一声而后劝道:“殿下,您明日还是歇息一下吧,老臣可替您守城。”
呼延赞是两朝老臣,先帝在位时便已是名震一方的将才,当今圣上继位后老将军不满其任用奸佞,于是解了帅印告老还乡,如今已年过花甲。出征之前,萧宁亲自去其家中把这位在田间埋头插秧、喂猪养鸭的老将军请了回来。
“呼延将军,此时谁都可以退,唯独我不能。”萧宁深知如今自己就相当于一面帅旗,旗要是倒了,军心也就散了。
“殿下,正因如此您绝不能倒下。”呼延赞注视着萧宁雪白的发丝,神情中满是忧虑之色——少年白发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将军大可放心。”萧宁将一封读完的文书送至旁边的火堆里,平静又郑重地注视着老将军被岁月雕琢、满是褶皱的面庞,“我不会在大齐之前倒下。”
我将倾尽全力保护大齐子民,直到最后一刻。
呼延赞与萧宁对视之时,一股无名的颤栗窜上他的脊背。萧宁其实是温雅文静的长相,就同他的为人一样温和,可那个瞬间,这副瘦削单薄的少年身躯中迸发出的生命力和难以言喻的坚定执着如重锤般砸在老将军心头,竟令他产生了一种颠倒错乱的感觉。
胸怀与担当又何尝不是一种诅咒?年轻的储君立誓,他会用这副枷锁牢牢捆住自己,直到窒息的那一刻。
此刻的萧宁并不知晓,数百年后,当他在殉道之际回首自己波澜起伏、几乎带了些传奇色彩的人生时,才明白“不合时宜”与“身不由己”是他这一生最为恰当的写照。
这时,营帐外的传令声打断了老将军的思绪,“报——”
“进。”萧宁哑着嗓子回应道。
传令官入帐后跪倒在两人面前,手中呈上一封紧急战报,“禀殿下、将军,斥候来报,赤王正在整顿军队,调集了全部兵力。”
呼延赞闻讯后神色一紧,自从他们撤至广阳郡后,赤王军每日只是和他们小打小闹,如今是准备好正式发动总攻了。
他转头望向萧宁,少年太子只是轻点了一下头,神色并无明显变化,“嗯,我知道了。”
“殿下,您打算……”
“报——”又一声传令打断了呼延赞的话音。
“禀殿下、将军,之前一直按兵不动的中州统帅赵熠率大军北上,以对方目前的位置和行军速度,骑兵精锐一日即可到达广阳郡。”
萧宁的眸光微微沉了下去,以他目前的兵力能拦住赤王已是九死一生的奇迹,如果赵熠趁此机会发难,这场捍卫王朝的战争将全无胜算。他沉默了许久,眼神几度闪烁,似是在做一个艰难的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