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词解释

顾恺之,字长康,东晋时期人物画家、理论家,与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被推为“六朝三杰”。

2.艺术特色:

1)其用线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如“春蚕吐丝”,通称“高古游丝描”。

2)绘画注重对人物气韵的刻画,尤其是对眼神的描绘,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的画以传神精妙著称,并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思想。

3.代表作品:

绘画作品:传有《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和《女史箴图》

理论作品:代表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以及《画云台山记》,是我国现存较早成篇的画论著作。

4.影响:

他的绘画成就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完全摆脱了汉代的稚拙而进入成熟阶段,对后世的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等影响颇为深远。

《匡庐图》

1.定性:

《匡庐图》是五代山水画家

荆浩的重要的山水画作品。

2.内容:

《匡庐图》营造了一幅雄伟刚劲与寂寞幽

静相互交融的远离人间烟火的空灵世界。

3.形式分析:

1)匡庐图》采用的是立轴构图,鸟瞰式

纵向全景式构图,层次分明,山水壮阔。

2)画家将“高远”、“平远”、“深远”结合运用,群峰耸峙的巍峨山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山径盘旋的山中小路及渐远渐淡的远处诸峰相映成趣,自然地呈现在画卷中。

3)画法上,先以突出的轮廓线与结构线确定山石形本凹凸,再以短条子皴表现质感,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山体结构严谨,质感刚硬坚实,则属于五代山水画刚刚成熟阶段的风貌。

4)在水墨山水画勾、效、点、染相结合的笔墨技巧上已经比较成熟。在勾效之外复以水墨渲染,表现了荆浩重墨的特点。他所说的采吴道子、项容二子之长,用笔应该更放逸洒脱一些。而这幅画的笔法还是相当严谨致密的。

4.意义:

《匡庐图》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期的代表作,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中国全景式山水画格局,并以超知识、超经验的宏大叙事结构,以意、象、形、色融入相对含蓄的笔墨“图式”建构之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镜中色

春夜渡佛

贵妃娘娘千千岁

春盼莺来

逢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中外美术史必背
连载中憬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