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场诸姐妹,如湘云、惜春等,即便不解事态,但也敏锐的察觉到了一丝逼宫肃杀之意。
元妃送一盏白灯笼给贾母,以贵妃之势相逼,目的自然是为了抬王夫人上位。
贾家后宅的天,从此要易主了么?
贾母是国公诰命,背后有老太妃支持,贾敏也是过来助阵的。
这天,好像没那么容易变。
但这家宅不宁,国土二分的情况已摆在了几个幼小的闺阁女子面前,尤其对于宝玉、三春来说,两边都是亲人,无论如何,悲凉之感是少不了的。
宝玉、黛玉、湘云皆沉默不语。
唯有宝钗,自知扶她上青云的好风已到,心中大为得意,面上更是坦然自若,一片悠然。
那一道写着许多灯谜的屏风,亦没有人肯上前去猜。
贾政深知自己是两边的润滑剂,只好踱步过去,面上堆着笑,看着头一个灯谜,是贾母的:
“猴子身轻站树梢。”
站在树梢上,就是立于枝头,谜底自然是荔枝。
没什么难猜,关键在于寓意。
《史记》中有“沐猴而冠”一词,指猕猴戴帽装扮成人的模样,虽然扮得像,但本质却改变不了。
骂的是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的人。
那么,而今站在贾家树梢上的贤德妃,就是一只轻狂装像的猴子。
另外,正好对应昨儿薛宝钗点的《西游记》,她将自家比喻为猴子,要在贾家大闹天宫。
那她们薛家人,自然是贤德妃领头下的一群猴子猴孙。
贾政只好装糊涂,当做猜不上来,旁边人提示了一声,他才拍着脑门,一副恍然大悟的情形……
贾母的轻慢之态表达的很明显,再往后看,是三春的灯谜。
迎春用算盘做谜底,分析了一下现状: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为何成天这样乱纷纷的呢?只因为阴阳不平衡。
意思是:贾家男人撑不起家业,阴盛阳衰,让一女子顶门立户当贵妃,占了山头,才导致如今乱象。
探春用风筝做谜底,将亲情比作风筝线: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飞得高,是因为风筝线,不是因为吹起它的东风。如果风筝线断了,风筝便会直接掉下去。
意思是:希望元妃顾念亲情骨肉。
惜春用木鱼做谜底,表达志向: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即便这一生沉于黑海之中,也会保留性中的光明本色。
意思是:管你什么贵妃,她只要保持自我清白。
总之,对于元妃抛出的橄榄枝,三春叹得叹,劝得劝,骂得骂,没有一个接受。
贾政看了,只觉丧气悲观,贾敏却笑了,悄对贾母道:“这几个灯谜做得不错。”
悲有悲的好,悲源于忧,忧源于情,恰好说明她们都是有情之人。
而且,这三个孩子的想法也有意思,迎春向道,探春向儒,惜春向佛。
贾母低声笑道:“两个玉儿写得更妙,你看你二哥继续往下猜。”
贾敏看过去,瞬间有些坐不住了。
黛玉她了解,她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于一身,和她父亲一样,秉承经世致用。
而她的灯谜,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表面上说的是逢年过节点的走马灯,实际上,鳌背上三座大山,恰恰组成了一个心字。
再去看宝玉的灯谜:“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谜底虽是镜子,但“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一句,出自《孟子译注》万章上篇,这一篇有三个故事,起首的故事,讲的是尧、舜不告而娶。
其中,万章问孟子:“《诗》中说,‘娶妻要怎么办?一定要先告诉父母。’但是,五帝之一的舜却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为什么?”
孟子说:“报告便娶不成。男女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果舜事先禀告了,那么,这件大事就无法实现了,结果必将怨恨父母,所以他就不禀告。”
万章又问:“五帝之一的尧把女儿嫁给舜,也不向舜的父母说一声,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尧也知道,告诉了他们,便会嫁娶不成了。”
宝玉化用这个故典,自然是为了告诉元妃:他的人生大事他会自己做主,不需要亲人干涉。
但恰恰反应出宝玉秉承的是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
两个人,一个用“心”字做谜底,一个用“心”字做谜面,还宣布要不告而娶,他们是商量好的吧?
事实还真没有。
黛玉看了宝玉的灯谜,思索片刻,悄声道:“你又干这种事。”
宝玉凑近,笑道:“我怎么了?”
黛玉道:“你自己明白。”
干了“坏事”还要她讲出来么。
他这个人,借力打力的功夫倒是一流,惯会用别人的话跟别人讲理。
昨天用宝钗的话套住宝钗,刚才用她的话套住她,现在又因为姐姐元妃、父亲贾政让他读四书,他便用孟子的话宣布不告而娶,套住他们。
不跟那些老夫子去辨经,真是可惜了。
宝玉低笑道:“我那句话里,还有另外一重含义。”
黛玉不假思索回答:“知道。”
《孟子译注》万章上篇的第二个故事,讲的就是舜的父亲瞽瞍和弟弟象。
舜的弟弟象要害他,趁舜修缮谷仓上了屋顶时,抽去梯子,他父亲瞽瞍还助纣为虐,放火焚烧谷仓。
待象以为舜死了,回去后才发现舜在弹琴,象很不好意思的对舜说:“我好想念你!”舜便让象去替他管理臣下和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