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街头,极尽繁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各式店铺林立,招牌闪烁,霓虹灯光映照在行人脸上,显得格外迷人。酒楼、茶馆、戏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街头的小吃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糖葫芦、豆腐脑、炸酱面等美食香气四溢,吸引着路人驻足品尝。身着各式旗袍的女子,优雅地穿梭在人群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那些西装革履的男士,则显得风度翩翩,谈论着时事、生意。
夜色渐深,街头巷尾的舞厅、歌厅开始营业,歌声、舞曲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那些达官贵人们,在此挥金如土,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普通百姓,也能在这繁华街头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街头灯红酒绿,而世家与军阀并立。
薛宝钗作为薛家嫡出火小姐,自小便亭亭天立、才气道人,极受父母宠爱。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常常穿着一件月白绣花袄儿,下着葱绿洋绉裙,外面罩着一件佛青银鼠褂,越发显得脸如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尽管到宝钗父亲这一辈薛家已经有些中落,但她为人心思细腻,既懂得察省观色又知道顾全大局,颇得权贵世族当家主母的喜爱,早早就在上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在宝钗的成人礼上,父亲送给了她一块白玉佩。
那是她在逛玉铺时一眼相中的,白玉温润,只有玉的中心处有一抹极艳的血色红痕。传闻这白玉原属于江南一个颇具才气的女作家,这红痕是她与权贵抗争誓死不屈的证明。
说来奇怪,这血落在白玉上便再也抹不去了,于是人人都说这白玉有灵。
宝钗爱不释手,可价格高昂,她又生性懂事,根本不会去向父亲要求。还是父亲察觉了每每看到这块玉她便挪不开眼,又正逢女儿成年,咬咬牙才买下送给她。
送给宝钗之前,薛父还特意找到著名的玉雕家在玉佩上刻下对女儿真挚的祝福: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永昌。
白玉的伴礼还有几本国外来的小说,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一些新奇玩意使这位大家闺秀大为震撼。
她坐在园中的石椅上,逐页翻动着,心中燃起了渴望的火苗。她渴望知识,渴翘能够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与异性平等地交谈,渴望穿着短衣短裤,无拘无束地行走在大街上。
而不是被那些烟霞色的对襟褙子,绣着金丝蝴蝶的玉色洋绉裙,那些看起来奢华的银红撒花大毛斗篷,又或是金丝八宝攒珠髻等等束缚。
经过一再的乞求,父母终于同意送她出国求学。
在异国他乡的几年里,宝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新思想。
她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于封建与顽固,令她热血澎湃。
在巴黎,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变革的气息。街道上,鹅卵石铺成的路面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与匆匆行人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马车和新兴的汽车在狭窄的街道上争相行驶,偶尔还能听到司机们为了先行而发出的喇叭声和叫喊声。
沿着塞纳河岸,古老的桥梁横跨河面,连接着两岸的活力。河面上,驳船缓缓行驶,装载着建筑材料和货物,它们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见证。河畔的咖啡馆里,艺术家和作家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最新的艺术运动和哲学思潮。
而狭窄的巷弄中弥漫着颜料的味道,画室和工作室的门窗敞开,艺术家们忙碌地创作着。他们的作品挑战传统,试图捕捉现代生活的精髓。附近的红磨坊,以其鲜艳的风车和夜间的表演而闻名,成为城市夜生活的象征。
书店和图书馆里,人们争相阅读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著作、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以及各种关于新思想的小册子。
这些种种,都让薛宝钗感到新奇、向往与迷恋。
然而好景不长,在求学临近尾声,宝钗归国之际,一切破碎于一封沾有血迹的家书——“勿归”。
几经波折,她终于打听到国内的事:军阀开始打压世族,试图占据政治高位。家道中落的薛家首当其冲,受到了军阀的针对和迫害。父亲遇害,母亲也被抓走。
她攥紧心口的玉,无声痛哭。
随后薛宝钗不顾一切地想要回国,四处找原先交好的世族们求助。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在日渐混乱的世道下谁会愿意站出来呢?
勉强有人愿意为她引荐抓走她母亲的军阀,她只能孤身一人强装镇定地向军阀求情,试图救回母亲。
别无他法,她身上并没有任何能与之谈判的筹码。才貌双全和留学背景在上流社会中或许能成为谈资,但军阀眼中什么也算不上。
他们只是戏谑又嚣张地笑着,眼里只有深深的冷漠和算计。
后来他们不知怎么知道她手上有块有灵的白玉,“把玉给我,就放了你母亲”。
看似是交易,实则是命令。还未等宝钗回应,便有军士一拥而上,夺下了她的玉。
薛宝钗被赶出军阀府邸,才知道她母亲早在被抓进的第一天就受不了屈辱自缢而死。
允许她这么多天的求情只是为了压榨她身上最后一点价值。她崩溃地跪坐在地上,曾经整洁华美的衣服上沾满了尘土,但早已无暇顾及这么多。
她茫然立在街头,一颗泪从脸颊划过,路过的人们或同情,或麻木,或嫌弃地赐给她几分目光。终是无处可去……
后来薛宝钗的日子便如同枯萎的鲜花,逐渐失去了色彩。
她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用自己的知识找了份薪水微薄的工作,更加精打细算,甚至变卖了所剩无几的母亲留给自己的首饰以维持生存。
然而,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却如同一股暗流,时刻侵蚀着她的心灵。
一日深夜,薛宝钗又梦到旧事。宝钗惊醒后,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但她并未在人前流露出一丝悲伤,依然保持着端庄的仪态。
第二天一日,薛宝钗上街采买食材时,注意到不远处有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小丫头,约莫十三四岁,能看出长得清秀,却面色泛黄嘴唇发白,似乎是许多天都忍冻挨饿。
宝钗心生怜悯,仿佛看到了那天流落街头的自己,便叫住了那丫头,询问她为何在此独自落泪。那小女孩虽有些害怕,却将自己的遭遇一一道来。
原来这小姑娘名叫翠儿,是不远一个乡村中贫苦人家的女儿,因家中生计困难,被父母卖入一个大世家为奴。翠儿原本在厨房帮忙,但因不慎打碎了一碗珍贵的瓷器,被厨房的总管责打,同时由于进来军阀愈发打压世家,管家本就要裁人,便把翠儿赶出府去。翠儿无家可归,又怕被父母责骂,故而已经在街上游走乞讨了几日,无助哭泣。
宝钗听后,心中不忍,便对翠儿说:“你不必害怕,虽然我也不再是什么家世显赫的大小姐,但你若愿意,便随我回去,我自会照看你。”翠儿听罢,连忙表示愿意跟随宝钗。
宝钗扶起翠儿,安慰她不必担忧,并带她回到自己的住处,一个兼为住处和绣坊的小屋子。又亲自教翠儿如何料理日常事务,如何待人接物,翠儿聪明伶俐,很快便学会了,也能帮着宝钗绣些东西维持生计。
在宝钗的庇护下,翠儿渐渐摆脱了心中的恐惧,脸上也有了笑容。
宝钗的善举在街坊中传为美谈,老太太们都称赞她不仅品貌双全,更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于是常常有老婆婆到她的绣坊买些绣品照顾她。而翠儿也在宝钗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稳重可靠的女子,心中对宝钗感激不尽。
岁月如梭,宝钗的头发渐渐斑白。在她的努力下,她和翠儿的生活渐渐好转。
然而,宝钗心中的孤独始终无法排解,她有满腔热情与知识却无处发挥。
一日夜,她独自一人走到了曾经繁华、而现已经破败不堪的家族故居附近,望着那片曾经嬉戏的池塘,泪水再次涌上眼眶。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哥哥,想起了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就在这时,宝钗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她扶着额头,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当翠儿发现她时,宝钗已气息奄奄。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仿佛看到了哥哥陪着父亲和母亲一起向她走来,她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宝钗的离世,让翠儿悲痛不已。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无奈,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在她死后,翠儿用多年来在绣坊工作攒下的钱,和将绣坊转卖给当地有多家绣房的绣娘所得,为宝钗办了场隆重的葬礼,然后离开了这个城市。
她在另一个城市,将宝钗交给她的知识,传给其他的小孩,传给下一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