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都知道,所有的选拔、考核,都是由上至下,层层执行。人员调动也是如此,若是想要从地方拔一个无名之辈到朝廷,除了选曹官这种官方渠道外,还有直接由上层提拔。只要上层关系疏通,由上层打个招呼,下层负责执行的官吏,有多少敢拒绝的?”
“暨尚书,你可知道这一句话,会得罪多少人吗?”孙权也出言警告,“现在的制度就是举荐制,你能一跃成为选曹郎,官至尚书,也是因为举荐制就是如此。怎么,你想把你的举荐人一起弹劾了?”
“陛下,此言差矣。”他又说,“举荐人才,让怀才不遇者从底层来到陛下身边,都是合规合法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利用这个机制,不分被举荐之人的实际能力,只要有关系,任何人都从地方调上来,又当如何?”
“说下去。”
“我认为,孙丞相利用丞相的身份,将这些平庸无能的人拔到了郎署中,让本来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分到了三个、四个,郎署内不做正事,吃喝玩乐者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运作!这件事,丞相需要负主责!”
“暨尚书,郎署中,应该存放有每个被提拔人员的资料才对,他们因为什么被提拔,应该也写得很清楚了吧?”孙邵一点不惊慌,“你不能因为有人擅长打仗、不善读书,就认为此人无法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当年吕子明将军也是从目不识丁的武夫开始,得到了主上的赏识,开始学习识字,然后成为大吴的名将的吗?世人谁还不知道,多次抵御北方的濡须坞,就是吕子明将军全权负责建设的?”
“能在马上拉开弓,就能写擅长骑射。能识字,就能写饱读诗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暨艳也进行反击,“只要换个写法,所有人都是才子佳人。只有能在陛下面前依然能对答如流的人,才能说是饱读诗书。能够为陛下或开疆扩土或保据江东的人,才能说是武义精通。不论何时都应该恪尽职守,而不是想办法玩忽职守,利用职位便利,让陛下的近前也全是平庸之人。”
“在理。”孙权说话了,说罢,他突然点了近臣严畯的名字,“严曼才。”
“臣在。”
“还记得小时候熟读的书吗?”
所有人都不知道孙权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但严畯可是诸葛瑾、步骘、张承的挚友,他如果答不上来,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但谁能到了长大之后还能熟背小时候的书呢?朝旭可是连小时候读过的话本的剧情都不记得了。
“那我为您背诵《孝经》。”
朝旭听了一会儿,反应过来是“仲尼居”一章。
他恭敬地背诵完后,孙权却迟迟没有接下一句话,倒是张昭从前方站了出来:“严畯是浅陋书生,请让我为陛下背诵。”
张昭熟练地背诵了“君子之事”。(1)
孙权的表情这才变得缓和,他允许张昭退下之后,才与众臣又翻译了一遍文言文中的意思:“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他实际上是什么意思不重要,重要的是群臣听完这段话后,在想什么。
“好了,暨尚书,你想说的应该不止这一件事,先把这件事放一下,下一件。”
“是。”
于是,暨艳迅速地开始了下一点:“我大吴特别是夏日,沿海一代时常有暴雨洪涝的危机,陛下为此殚精极虑,兴建水利,暴雨天也时常亲自坐镇,监督工程队出具抢救方案。对无法亲临现场的交州地区,这些日子里,陛下常常寝食难安,甚至直接住在朝堂内。而孙丞相还不是丞相时,经常代理陛下前往灾区,与当地官吏核实具体情况,并向上提出赈灾的需求。”
“我也有印象,那段时间辛苦丞相了。”
“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的荣幸。”
短暂地插话后,暨艳继续说:“然而!孙丞相时常为了将朝廷拨款装入自己的口袋,谎报灾情!”
“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臣每次从灾区返回,当地官吏与百姓,何时联手对臣提交过状告函?”
似乎是因为刚才的插曲,孙邵的表情不似之前的镇定。
“那是自然,因为所有人都有利可图,只有陛下被蒙骗了!”
是的,朝旭第一次听暨艳解释这个做法时,她也惊呆了,没想到还有这种偷国库钱的办法。
“说。”
“我为不知道的各位解释一下。遇到灾情,朝廷的赈灾手段是,地方报上去多少,在与朝廷派下去的人核实后,就会从国库中拨款。那么,如果当地官吏虚假地报了数字,把受灾严重程度夸张化,又该如何?”
朝廷内传来了窃窃私语。
“没错,陛下会拨出比原本实际需求更多的款项,而去掉原本就要用于赈灾的部分,地方官吏与朝廷派下去的人,都能分到这瓢羹。所有人都得利,所有人都是同谋,自然没人会去告发。而丞相作为最受陛下信任的亲信与使者,代表陛下前往灾区的次数和去过的数量,远远不是其他人所能匹敌。”
百姓确实得到了救助,孙邵没有克扣他们的钱。但同时因为夸大灾情,朝廷多出的拨被分到他们的口袋里,也是不争的事实。
“暨尚书,你这一句话,可有证据?这可要涉及更多人呢。”
来了,暨艳所说的人证就要出现了。
这个事情牵扯到的人太多,而且不乏与孙邵用同样做法的人。朝廷内对这件事保持沉默的知情人不在少数,谁也不愿意做这个得罪他人的“罪人”。
“我有人证,已在朝廷外等候。”
“宣他进来。”
“是。”暨艳高声对着门外,喊道,“宣人证!张温!张惠恕!张太傅!”
(注释1,参考文献:《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权尝问卫尉严畯:“宁念小时所闇书不?”严畯因诵孝经“仲尼居”。昭曰:“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咸以昭为知所诵。)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7章 第十三回:对簿公堂(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