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去早回。”
这一年,因为养子诸葛乔的妻子有孕,将于年内诞下她的孙辈,她特地从西陵跑来了益州,这也让诸葛亮久违地可以享受于妻子同住的时光。
尽管妻子是为了照顾儿媳而来,并不能与他同行,每天早晨能见到妻子的脸、听见妻子送行的声音,他便以十分满足。
诸葛亮的脚沿着田梗往前走,田垄中的作物已经长出老高,几个老农正蹲在灌渠旁,拿着木锨疏通淤塞的渠口,见他过来,慌忙放下工具、摘掉头顶的草帽躬身行礼:“拜见丞相!”
“免礼,自便。”诸葛亮抬手虚扶,“我只是来看看最近的长势,你们忙你们的。”
说完,他便走到渠边,看着渠水顺着新修的堤岸缓缓流进麦田,又蹲下身,指尖捏起一撮土,在手里捻了捻。
就在他思考着明年是否需要在麦田间种些豆类肥田时,风里忽然飘来一阵竹笛声。
那旋律慢悠悠的,调子却亲切又陌生。
是《梁父吟》。
自出山以来,他已经十多年没有听到这个由黄月英谱曲的旋律了。
他不由得动作一顿,直起身子看向旋律的来源,微微颦眉后,他跟着笛声经过茂密的芦苇丛,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座竹林。
继续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前,直到深处时,眼前豁然开朗。
阳光洒在竹林深处的空地上,竟显得温柔而祥和。只见一人横握一支竹笛站在那里,笛声正是从她指间流出来的。
那人见到他出现,便停下吹奏,放下竹笛而立。
“孔明,好久不见。”
......
诸葛亮看清她的脸时才发现,她的容貌竟和当时在隆中时没什么两样,只是眉宇间多了些淡然。
“孔明,”没等诸葛亮做出回应,黄月英便快步迈到他的近前,语气急切,道,“听我说,北伐不会成功的,你们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任何意义!”
诸葛亮本能地后退了半步,没想到黄月英却再次靠近,这一次,她的情绪更加激动:“曹魏根基深厚,蜀地民力凋敝,就算南方两国联手都不可能战胜,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朝代是自南往北进而夺得天下的。一意孤行不过是徒耗将士性命、苦了百姓。”
见诸葛亮依然没有回答,她的声音颤抖着,给出了一个提议:“我现在已经得道成仙,你不如随我归隐,再寻一处山明水秀之地,像当年在隆中那样,耕读度日,我将这仙术教给你,我们一起——”
诸葛亮只是又后退了两步,再次拉开距离时,她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将诸葛亮从亮堂的空地、逼退到了光亮的边缘。
“......月英,我并非逞一时之勇,而是已筹谋多年。”
“......你没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既然——”黄月英还想努力,却抬头时,对上了诸葛亮的那双明亮又坚决的双眸,“你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但你还是要做,并且你确信自己能成功,是吗?”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来时的道路上,一会后,他才重新转向黄月英:“你久离尘世,不了解实情。你若不信,随我去看看,再讨论北伐该不该行。”
2,
诸葛亮带着黄月英走出竹林,又走回田埂上,一路上,诸葛亮时不时介绍附近的农作物和负责的农户,就在他们路过一道田埂时,两个农夫正蹲在地里,手里握着耒耜,对着几株长势稀疏的麦苗发愁。
“那是种冬麦的农户,隶属于屯点校尉。”诸葛亮向着身旁的黄月英说明两人的身份后,便径直走到那两人身侧,“二位且住,这位是我前妇月英……”
话音刚落,却见那两个农夫放下耒耜时,面面相觑,小心翼翼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后,才摘下头上的草笠行礼:“拜见丞相,拜见,呃……”
那两个农夫面朝着空无一人的方向想要行礼时,诸葛亮忽然察觉到了什么,小声询问道:“他们看不见你?”
“凡尘之事,与我无干,不必扰了他们劳作。”黄月英似笑非笑,“倒是你的人望挺好,他们宁可相信是自己眼拙,也不相信是撞鬼了。”
诸葛亮这才了然,无奈地笑着摇头,压着声线说完:“既然如此,我与你说便是,旁人不必知晓。”又恢复到正常的音量,说:“瞧我,这里就我一人,哪有别人呢。”
那俩农户才放心下来。
“你二人为何愁眉不展?是麦苗生了病,还是水肥跟不上?有我可以帮上忙的地方吗?”
稍微年长的回答道:“回丞相,今年的事情多农事繁忙,我们奉命招了几个短工帮忙播种,没想到那几个短工五大三粗,这几垄麦种被播得比平常都密,如今苗挤着苗,怕到了开春长不壮。我们在想按以往‘五寸留一’的做法,需要从隔壁借多少人手时,您就来了。”
听完,诸葛亮便走到两人身旁,弯下腰拨开麦苗,仔细观察后,说:“麦苗需‘三寸一株,五寸一垄’,现在这个密度确实过高,养分定然不够。”
诸葛亮走近几步,蹲下身拨开麦苗,指着眼下的间距:“麦苗需‘三寸一株,五寸一垄’,不过今年灌渠通畅,地力足,可六寸留一,既保亩株数,又不碍生长。”
说完,他忽然瞥见头顶有群鸟飞过,叽叽喳喳很是热闹,他侧身提问道:“雀最喜欢偷吃麦种,你们的应对措施做好了吧。”
“丞相您放心,那是自然,”年轻的那位农民接话道,“我们早备了稻草人,插在田埂上,雀见了便不敢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