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没有认错,子瑜是我的兄长,我们也有很久没见了,既然您是我兄长的朋友,那也就是我朋友。”
这一句话后,她转向他,似乎想从他的脸上找到与熟人相似的地方。
说起来,朝旭是孙权的兰台令史,诸葛瑾是孙权的长史,他们几乎可以说每天都会见面,那么他们肯定会很熟悉彼此。
“子瑜的弟弟这么年轻吗?”她下意识地说,“我平常工作的时候也会见到他,我一直以为——”
她的声音突然卡在了喉咙里。
因为太熟悉,所以下意识地要说出冒犯的话吗?
诸葛亮通过她戛然而止的话如此判断。
看来是真的很熟悉。
若是如此,那打听她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兰台,”那一边,鲁肃为这个令人操心的副手打圆场,道,“子瑜也就三十多岁,你不能因为他最近照顾孩子显得疲倦,就以为他年纪大吧。”
“四五岁的孩子,确实正是让人操心的年纪。”
说完,朝旭忍不住笑了起来。
笑起来的模样倒是令人怜爱了。
诸葛亮忍不住想。
2,
前往江东的路上,她跟着鲁肃一起凝望长江,其间小声地交谈着什么,脸上挂着放松的笑,与方才议事时的紧张截然不同。
“说起来,孔明从徐州去荆州,走的也是这条长江路吗?”
鲁肃转头询问诸葛亮。
“不算,最开始我随叔父先到了豫章,在那里呆了两年,之后才去了荆州。”诸葛亮如实回答道。
“从徐州到豫章......”鲁肃思索了片刻后,借着这个话题转向朝旭,“说起来,从徐州到豫章,如果中途有停下落脚,是不是会经过童兰台老家?”
“嗯,确实,不过我九岁就跟着母亲去庐江了,就算来了,恐怕也错过了吧。”
“说不准去过兰台家呢。”鲁肃开玩笑道,“那这么一想,兰台和孔明也挺有缘分了。兰台和子瑜天天见面,子瑜有提过孔明吗?”
“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内容不一样,子瑜也不会在幕府聊自己的家里事。”
“看那子瑜,真是公私分明。”
诸葛亮听着两人对话,目光却被朝旭吸引。
她一边和鲁肃开玩笑,一边扶着栏杆,盯着船边的鸟:每当船卷起江中小鱼,那贴着船飞行的鸟儿便会眼疾翅膀快地将小鱼叼走,她专注地盯着那鸟与鱼的较量,似乎充满兴趣。
真是和猫一样。
就在诸葛亮的脑子里冒出这个念头时,那个声音像是要回复他的这个念头一样,出现在脑海中:“你说谁是猫呢!猫能和你过一辈子吗!
诸葛亮下意识地小声回了句“没有把你当猫哦。”,又像是怕被察觉般,赶紧移开视线。”
3,
刚下了船,便有一位与诸葛亮年龄相仿的青年朝几人迎来,鲁肃和她迎上去时,青年脚步轻快地窜到两人面前,一手拍着鲁肃的肩膀,一手搂住她的腰,丝毫没有对访客避讳亲密互动的意思。
下一刻,他看见了紧随其后的诸葛亮。
“你就是子敬信里说的诸葛孔明?刘豫州的使者?”
“是,见过孙将军。”
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
“不好意思啊,我们现在有些急事,还请您先在我们接待室等候,晚些时候我亲自见您,实在是不好意思。”
“哪里的话,我也早就做好要等您接见的准备了。”
孙权微微点头,侧身靠近朝旭时,语气却软了半分,手指还轻轻碰了下她的衣袖,那亲昵模样与对下属的疏离截然不同:“这一趟辛苦了,你不必来参加议事,你和孔明先生在接待室休息就好,我晚点回来。”
4,
接待室中,朝旭收起自己的笔墨三件套,与诸葛亮四目相对。
明明是该闪烁着警惕的目光的时刻,她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不安与惶恐,在诸葛亮眼里倒真如同猫咪一般令人怜爱。
诸葛亮不想给她太大的压力,便没有去看她,只是缓慢地摇着羽扇。但自己不给对方压力,好像给了她可以盯着自己的暗示一样。他的余光里,她分明在盯着自己看。
盯得时间过久,让诸葛亮加快了用羽扇给自己扇风的动作。
真不知道该说她大胆,还是胆小。
“我听闻,我主公有一个侄女,也在江东?”
诸葛亮最终主动打破了沉默,他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朝旭能接上的话题。
朝旭眨眨眼,收回注视,道:“从辈分上来说,算是吧?没想到中山靖王刘胜那么多孩子,玄德公还能知道自己有个侄女在江东。”
“毕竟要来找你们帮忙,肯定要先做好功课。”
其实是刘耀自己说的。
刘备那侄女时不时会提起自己留在江东的妹妹,并时常表达出愧疚。诸葛亮并不想评价她,也知道比起评价她的人品,她在治病救人方面的才华在刘备军中至今无人能敌更为重要。
现在提到她,只是作为话题而已。
就像鲁肃提到诸葛瑾作为亲近的契机那样。
“我听说刘夫人还有个姐姐,原本是姐姐要嫁给孙将军的兄长,结果这个姐姐去了南方,就再也没有踪影了。”
“孔明的消息很灵通啊?说是去找长生不老的办法,如果一路往南走,可能现在已经在吴巨的地盘了。你到底知道我们江东多少事情?如实交代?”
“哈哈,哪里的话,实际上,那个说要去南方的姐姐,现在已经跟着我主公了。现在应该已经跟去江夏了。”诸葛亮笑笑,“不瞒您说,刚才那些事情,就是她告诉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