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自然,主公,我很乐意为您效劳。”
诸葛亮后退半步向着刘备行礼,直起身子时,刻意往朝旭的方向看了眼,在对上视线的下一秒,立刻朝向鲁肃,道:“麻烦您了。”
“别客气,我是子瑜的朋友。”鲁肃突然说道,“我看你们有些相像,又都姓诸葛,若是搞错了,还请谅解。”
“您没有认错,子瑜是我的兄长,我们也有很久没见了,既然您是我兄长的朋友,那也就是我朋友。”
这一句话后,朝旭再次凝视着他的脸,似乎想从他的脸上找到与熟人相似的地方。
说起来,朝旭是孙权的兰台令史,诸葛瑾是孙权的长史,他们几乎可以说每天都会见面,那么他们肯定会很熟悉彼此。
“子瑜的弟弟这么年轻吗?”她下意识地说,“我平常工作的时候也会见到他,我一直以为——”
她的声音突然卡在了喉咙里。
因为太熟悉,所以下意识地要说出冒犯的话吗?
诸葛亮通过她戛然而止的话如此判断。
看来是真的很熟悉。
若是如此,那打听她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兰台,”那一边,鲁肃为这个令人操心的副手打圆场,道,“子瑜也就三十多岁,你不能因为他最近照顾孩子显得疲倦,就以为他年纪大吧。”
“四五岁的孩子,确实正是让人操心的年纪。”
说完,朝旭忍不住笑了起来。
笑起来的模样倒是令人怜爱了。
诸葛亮忍不住想。
2,
前往江东的路上,她跟着鲁肃一起凝望长江,其间小声地交谈着什么,从表情看来,大概是些家常话,她的脸上出现了愉快的、放松的笑容,完全没有刚才谈话时的紧张。
若不是此刻贸然过去会引起对方警觉,诸葛亮确实有兴趣过去和她聊聊天。不过他也不担心说不上话,毕竟以鲁肃的性子,断然不可能让使者感觉到被冷落。
“说起来,孔明从徐州去荆州,走的也是这条长江路吗?”
果然,鲁肃从船头走回,他的身后跟着朝旭,朝旭似乎不知道怎么和诸葛亮相处,显得有些局促......
不,应该是没想太多吧?
诸葛亮在脑子里否认了朝旭因为紧张而不安的判断。
“不算吧,最开始我随叔父先到了豫章,在那里呆了两年,之后才去了荆州。”诸葛亮如实回答道。
“从徐州到豫章......”鲁肃思索了片刻后,借着这个话题转向朝旭,“说起来,从徐州到豫章,如果中途有停下落脚,是不是会经过童兰台老家?”
“嗯,确实,不过我九岁就跟着母亲去庐江了,就算来了,恐怕也错过了吧。”
鲁肃的这句话倒是提醒诸葛亮了。
他确实记得自己当年在叔父的带领下,曾短暂在某个叔父的旧交家中落脚过一日,只是那毕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他早已忘记那人的面孔与名字,也不记得那人家的模样了。
“说不准去过兰台家呢。”鲁肃开玩笑道,“那这么一想,兰台和孔明也挺有缘分了。”
“我和子瑜天天一起工作见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关系应该更近?”
“对啊,兰台和子瑜天天见面,子瑜有提过孔明吗?”
“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内容不一样,子瑜也不会在幕府聊自己的家里事。”
“看那子瑜,真是公私分明。”
看来是没有从诸葛瑾那里听说过自己了。诸葛亮在这段对话中得到了这个信息。没有和她提起自己,却和自己提到她吗?
如此说来,和自己提到她,也是想表示孙权连女官也会启用。但没有和她提到自己,是因为还没有亲密到可以聊家常话吗?不,考虑到孙权的因素,也可能是觉得不聊家常话比较好,所以没有说。
也没事,这不影响诸葛亮了解她。
“对了,孔明会玩打水漂吗?”
3,
“对了,孔明会打水漂吗?”鲁肃刚问出这句话后,自己便摇摇头,否定了自己的提议,“算了,现在也没什么心情,忘了吧。”
是的,现在没什么心情。
诸葛亮看向船头前进的方向,纵使是顺流而下,想要到达孙权所在的地也不是几句话的时间。
她的手扶着栏杆,低头盯着什么,诸葛亮顺着她的眼睛看去,是随船起飞的鸟。每当船卷起江中小鱼,那贴着船飞行的鸟儿便会眼疾翅膀快地将小鱼叼走,她专注地盯着那鸟与鱼的较量,似乎充满兴趣。
真是和猫一样。
就在诸葛亮的脑子里冒出这个念头时,那个声音像是要回复他的这个念头一样,出现在脑海中:“你说谁是猫呢!猫能和你过一辈子吗!”
“没有把你当猫哦。”
诸葛亮小声地回了句。
稀奇,他在见到朝旭之前,脑子里就已经有了她的声音,难不成真是黄月英所说的,另一个世界里的声音?
若真是如此,这也太过暧昧也太不尊重眼前的人了。
4,
刚下了船,便有一位与诸葛亮年龄相仿的青年朝几人迎来,鲁肃和她迎上去时,青年脚步轻快地窜到两人面前,一手拍着鲁肃的肩膀,一手搂住她的腰,丝毫没有对访客避讳亲密互动的意思。
下一刻,他看见了紧随其后的诸葛亮。
“你就是子敬信里说的诸葛孔明?刘豫州的使者?”
“是,见过孙将军。”
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
“不好意思啊,我们现在有些急事,还请您先在我们接待室等候,晚些时候我亲自见您,实在是不好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