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年里,妈妈似乎终于学会了克服与女儿分离的焦虑感,不再怀揣着过分强烈的控制欲。但她还是忍不住以一个长辈的身份,操心起迟雪的“终身大事”——尽管迟雪多次拒绝、声称自己“一个人过也很好”,但母亲仍会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敦促她尽快寻找伴侣。
迟雪早已学会一套丝滑连招,娴熟地同母亲来回拉扯。暂时不想认识新的人、接触到的人都不满意、我同事最近又分手/离婚了……这些理由轮番上阵,总算糊弄过了一次又一次。
她能够理解母亲为什么总希望她能有对象。母亲曾有过美满的婚姻,却因意外而永失丈夫,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内心深处依旧认定:两个人过日子才能真的算做过日子。
但在迟雪看来,她一个人过得足够自在满足,为什么要给自己添堵?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磨合、延续,于她而言太过繁琐麻烦,她缺乏动力,自然懒得着手去做。
何况……迟雪在床上翻了个身,随手滑了滑微信聊天页面,忽而瞥见了“谭筝”这个名字。不知怎的,竟回忆起四年前,谭筝对她说的那些话。
谭筝说,她宁愿那个世界(小说世界)正在自行进化,而不是在尝试打破什么东西。
打破什么呢?迟雪哑然,她好像能明白谭筝的意思。后者指的大概是……“次元壁”?
但是那怎么可能。虽然大家都开过“希望喜欢的纸片人可以来到现实”这样的玩笑,但大家也都知道,玩笑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成真。
迟雪指尖在屏幕上方悬停了片刻,正要挪开,标注着“谭筝”二字的聊天框,突然在她视野里消失了。
紧跟着,一条新消息提醒弹了出来:嗨,迟雪。
是谭筝发来的。自四年前,她们见过一面后,迟雪与谭筝都默契地没有再联系过对方。
迟雪犹豫了一瞬,决定先等一等,看看谭筝究竟要说什么。
幸好,谭筝不是那种发完“在吗”,然后就一直拖到对方回复,才会说明有什么事的人。一分钟后,她发来了新消息:许久不曾联络,你近来还好吗?最近,我又一次打开了那篇小说的文档,想看一看“那些人”怎么样了。然后我发现,在第一百次循环时,唐晓翼忽然结束了这个循环——之后,出现在文档里的,就是一堆无序的乱码。
迟雪蹙眉,心说所以呢?她不关心这些事。四年前的那段经历,如今回想起来,犹如一个肥皂泡,斑斓而又脆弱,倏然破裂的刹那,将那些人、那些事一并模糊。她依然在聊天框里保持沉默。
谭筝的下一条消息接踵而至:但我有个朋友,正好对符号学和加密文字颇有研究,我把那些乱码截图给她,她告诉我,它们是有着实际含义的。
很奇妙,文字明明是无法直接反映情绪的,但从谭筝的消息里,迟雪仿佛能读到她的表情:她能想象到,谭筝敲下这些字时,面上必然含着笑意。她习惯把任何事都视作游戏,尽管有时这并不妥当。
谭筝发来了一张图片,是在那张乱码截图的基础上,她朋友做出的翻译:
【迟雪。迟雪。迟雪。迟雪……】
【我要去找你。我要去找你。我要去找你。我要去找你……】
从此处读到自己的名字,饶是迟雪,指尖也不禁一颤。
她再也无法假装沉默,敲下一行字:所以你据此认为,他真的来找我了吗?
迟雪觉得好笑,也感到荒谬。拜托,这又不是小说,大家都知道二次元和一次元只存在于妄想当中,没有人会真的以为,虚拟人物能够拥有“生命”。
尽管她自己,也曾去过小说世界,亦从那里返还现实。但它们之间横亘着一道“次元壁”,迟雪能够逾越,乃是因为她本来就属于现实,身边又有谭筝陪伴。唐晓翼作为小说世界的“原住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打破这道壁障吧?
如果这一切成真,那迟雪真要发邮件给致力于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室、让他们把唐晓翼带走研究了。
唔,来她所在的公司就不错。迟雪摸下巴。她公司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谓遥遥领先。
谭筝的回复很快便来:我无法确定,所以才来问问你,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迟雪:没有。一切都很正常。
谭筝:是吗。那祝你生活愉快。
不知为何,迟雪竟从谭筝的只言片语里,读出了淡淡的遗憾……难道她真希望奇迹发生吗?迟雪熄屏,在床上翻了个身。算了,不管什么“奇迹”了,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好好睡一觉。
-
隔天,迟雪在闹钟的催促下醒来,哈欠连天地给自己做了早饭,吃罢便出门上班。今天动作比平时要快,时间稍有余裕,迟雪便决定在公司附近买杯咖啡。她习惯点冰美式,提神醒脑又消肿。
从出租屋走到公司,花去她十分钟时间,抵达咖啡店时,刚好出到了她的餐。迟雪拎着外带袋,走进公司大门,同遇见的同事点头微笑。路过大厅展柜时,仿生人友善地向她打招呼:“早上好,迟雪。”
“好。”她点头,心中浮现疑问:它对谁都会说“早上好”吗?其她经过它身边的同事,除非主动说话,否则仿生人不会做出任何反应。
迟雪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去到办公室坐下,先把咖啡拿出来——她惊讶地发现,杯身标签上赫然写着:榛果拿铁(热,去奶油)。
真奇怪,出错餐了吗?迟雪检查标签,下单时间与下单ID的确同她符合,但冰美式怎么会变成榛果拿铁呢?她用手机查看订单,看见订单信息里也显示的是“榛果拿铁”。
可能是她下单时看错了,点成榛果拿铁了吧……不过,她也不讨厌这款咖啡就是了,勉强能喝。迟雪放下手机,按了按眉心:下次点单一定要多检查几遍,确认无误了再下单。
今天是周五,下午下班后,迟雪准备回家去陪妈妈过周末。她家离公司稍远,坐地铁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因此迟雪往往选择打车。
公司在中心商圈,又逢下班高峰期,网约车与出租车都十分难打,所以迟雪会在下班以前就开始在软件上打车,最好的情况是下了班就有车坐,但她一般都要再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才有可能寻觅到一辆愿意带她拼车的。
显然,今天幸运女神乐意亲吻迟雪的额头,她的订单才发布了不到一分钟,便有司机接了她的单。
迟雪坐进车厢,听见司机一面开车,一面和她聊天:“哎,今天也真是巧,我刚好送客户到附近,立刻接了你这一单,把你送到地方,我又正好可以去接我女儿。我女儿的学校就在你的目的地旁边呢。”
脑子里过了一遍地图,迟雪开口:“师傅,你女儿是在实验中学读书吗?我就是从那里毕业的。”
二人简单地聊了几句,司机便专心开车,迟雪也戴上耳机,听了会儿歌。音乐忽然被打断,她拿起手机,是母亲打来的视频电话。
迟雪接通,妈妈正关心地看着她,问她到哪里了。迟雪说“在路上”,又问妈妈“晚上吃什么”,妈妈如数家珍,把她新近研发的菜色一一枚举,迟雪听着,默默给自己捏把汗。妈妈有创新精神,又热情高涨,这本是好事,但有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做菜,是不是太惊世骇俗了?草莓怎么可以炒着吃?花甲又是怎么和青菜叶、姜蒜、枸杞一起炖汤的?
她忍下头疼,尽量保持耐心:“你都好久没吃到我做的菜了,今晚回去给你露一手。”她做饭总比母亲要来得正常,至少她不追求猎奇。
挂断电话后,迟雪叹气,打开线上订菜程序,在家附近的超市里选好一批菜,等下她直接去拿。付款下单后,她退出软件,刚要熄屏,关注的公众号发来新推送:
【食物混吃要警惕,小心惹出坏毛病——食材混搭的那些小禁忌】
她转发给母亲,提醒她以后做饭时多注意点。随后迟雪就不再看手机,闭目养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