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明显一愣,低头看着被舒莞扯住的衣袖,心头一喜。
“对不起。”舒莞连忙松手,“是我唐突了。”
“你看得懂?”王希孟语气中带有几分激动,眼眸闪动了一下。
“看不懂。”
看不懂你那藏起来的究竟是什么?
王希孟没说话,舒莞也调整了状态,走至桌侧,研磨颜料的材料因有尽有,她拿起一小块孔雀石。
经过捣碎、研磨成粉、过筛加水继续研磨,然后等待颜料静置的期间,舒莞偷偷看了几眼王希孟。
王希孟面如冠玉,白色长衫,挽着袖子,执笔而立,又执毛笔沾了些石绿,落笔之处便成了青山绿水。
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重点推出的展览。
舒莞那时亲眼见过之后,就对《千里江山图》产生了莫名的执念,在校内也组织了几场分析会,甚至连毕设都选了这个题材。
“还未问姑娘芳名。”王希孟好像一直在注意着舒莞的小动作,从偷偷的看一眼,到现在盯着他出了神,才没忍住开口问道。
“舒莞。”
⒊
一位作画,一位研磨。
直至深夜都毫无交流,王希孟放下笔,锤了锤酸痛的腰,有些不好意思的戳了一下舒莞。
舒莞停下手上的活,眨了眨眼睛,有些疑惑的看着王希孟。
“怎么了?”
“那个你饿了吗?”
舒莞连忙点头,今天下午就吃了一个汉堡包,连秦岁买的奶茶还没喝上就莫名其妙来带这里了,听他怎么一说,确实胃饿的有些不舒服了。
王希孟:“那我们偷偷去小厨房吧。”
舒莞:“偷偷?”
王希孟带着舒莞出了屋,猫着身子来到了一个门口挂着两个红灯笼的房间。
进屋后,轻车熟路的掀开放着枣糕的筐,先拿了一个递给舒莞,又自己拿了一个吃,翻了翻食盒,拿出一碟桂花糕。
舒莞从未见过这样的王希孟,以前的了解也只是在百度百科和史料上的片言只语。
王希孟掀开锅,生了火,下了几把面,又卧了两颗鸡蛋,一把青菜。
很快,两碗热气腾腾的清水面出锅了。
王希孟端着面放到了旁边桌子上,拿了筷子,看着还站着的舒莞道:“坐吧,现在有些晚了也没什么吃的了,先将就一下吧。”
舒莞道了句谢,便安静的埋头吃着面,而王希孟似乎也食不言寝不语,慢条斯理的吃着。
“那个…”
“那个。”
二人异口同声,舒莞翻出身上的手帕擦了擦嘴,眨巴着眼睛:“大人先说吧。”
“你不是宫里的人吧。”
“或许不是这个朝代的人,甚至更远。”
⒋
直至深夜,舒莞躺着王希孟给她安排的房间里,脑海里还在重复着那两句话。
“你不是宫里的人吧。”
“或许不是这个朝代的人,甚至更远。”
当时的舒莞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承认了,他会不会把她当成异类。
不,王希孟一定不会。
但,保证其他人不会。
不承认,又是撒谎,一但撒谎就要用一个更大的谎去圆。
“啊!烦死了。”舒莞烦躁的蹬了几下腿,把自己一下子埋进被子里。
很快舒莞又开始开解自己,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翌日。
固定的生物钟让舒莞在七点睁开了眼睛,简单的洗漱了一下,便出了屋。
直径走至昨日的画室,推开门就见王希孟早已在这。
清晨的阳光透过木窗撒在了绢本上,案前的少年有着豪情万丈的志向,他眼中的山河图是那般的意气风发,如果他知道北宋的结局,眼中会不会满是失望啊。
舒莞暗自叹了口气。
王希孟头都没抬,笔下描绘着万水千山。
“侧间有吃的,你用完膳在来吧。”
舒莞道了谢,便去了侧间。
历史记载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才绘成《千里江山图》。
半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段时间里对于舒莞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⒌
那段时光里,舒莞始终记得是一个黄昏,王希孟放下了笔,拉着她出了屋。
夕阳向大地洒下余晖,少年的肩上仿佛披了件金色的大袖,起风了,少年的手中的风筝似乎在与风交缠着,被风扬起的衣袂,轻碰到一起的玉佩。
舒莞从树上折下一枝花,捏在手里,看着眼前笑容肆意的少年扯着自己做的风筝,他忽回首,轻唤着舒莞的名字。
舒莞心中一颤,那是她见过最好看的笑容。
他一手扯着风筝,一只手朝舒莞伸去,第一次对着她袒露心声,“我自幼便没有朋友,他们都说我的画是虚无,根本就不会真实存在。”
“可是我见过的,在梦里我们终会拥有这巍丽的江山,国家富强,百姓安康。”
“一切都是存在的。”
舒莞直视着王希孟的眼睛,他的眼神里满是民族的自豪,心有国则国强。
那一刻舒莞明白了王希孟在画《千里江山图》的时候在想什么了。
因为,他看到了。
因为,他相信。
⒍
日日夜夜的陪伴,舒莞看着《千里江山图》一点点细化成她熟悉的样子。
她竟有些舍不得这副画画完。
舍不得这位心中怀着天下的少年。
“阿莞发什么呆呢?”
“快过来看看。”
舒莞走过去,站在王希孟身边,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皆是连绵的群山和浩瀚的湖海,飞鸟、渔船、村舍、亭台。
“你看,这便是我们的国家。”王希孟指着青绿设色的最高山峰,“置于最高点,就算天崩了,也先由它撑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