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婆薮盘豆菩萨,初于萨婆多部出家』这地方是指「第一天亲」。「第一天亲」出家后,『修习禅定,而得离欲。』他刚开始是修习禅定,由禅定的力量,使令内心明静不动,暂时把烦恼给调伏;但是他觉得不究竟,因为禅定还是有相的境界,有相境界都是属于生灭法,还是有苦恼的。这时他「思惟空义」观察诸法的空性,因为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指导,『不能悟入』,无法悟入空性;他的个性很刚强,就想要自杀。
『时宾头卢尊者,于东毘提诃观见此事。』这时候在东方的毘提诃,有一位大阿罗汉叫宾头卢尊者,他在禅定当中发现这件事情,以神通力来到「第一天亲」的地方,为他说小乘的空义。
「小乘空义」主要是阐明:「我空、法有」的道理。生命体的「我」不可得,但一切「法」都是真实的;生死的杂染法、涅盘的清净法,都有真实性。虽然「法」有真实性,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一个「我」,「我」就不在生死中流转,但是生死是真实法,这就是「我空、法有」的论点。
当他悟到小乘空义之后,觉得还不够,一切法有真实性,不够圆满。『因乘神通往兜率天咨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义,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得悟入。』因为当时小乘佛教非常兴盛,大乘佛教已经衰微了,想要更深一层的了解空义,没有人可以教他;他就以禅定神通力,一念即至兜率天,向弥勒菩萨求教,弥勒菩萨为他宣说大乘的空义。
「大乘空义」是开显:「一切法毕竟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但是,这里的大乘空义,主要是说「唯识空义」—「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都是由心识所变现的。如果我们的心识迷惑颠倒,就变现「生死流转」的境界;如果这一念心能够跟空性相应,就变现「涅盘」的境界,所以「法」也是没有真实性,是你的心所变现的,这就是大乘空义。
他听了之后,就从「万法唯识」的宗旨去思惟,而悟入大乘空性。这时候他已经不是凡夫,而是证得圣人的境界,此时大地六种震动,因此更名『阿僧伽』,「阿僧伽」翻译成中文叫「无著」。「无著」是他自己立名的,因为他这时候悟到大乘空义,对一切法已经无所执着了。这是讲到「无著菩萨」的简略历史。
尔后数上兜率天询问大乘经义,弥勒广为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无着菩萨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经义,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识之法门,其中以《瑜伽师地论》为唯识宗之正所依。
第二段是把整个「大乘唯识教法的兴起」,做一个说明。
『尔后数上兜率天询问大乘经义,弥勒广为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
无著菩萨有这次的经验之后,对大乘佛法起大欢喜,经常入定到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询问大乘的空义,弥勒菩萨广为宣说。他就随其心中所体悟的心得,还到人间,将自己所听闻的佛法,为他人说。但是,闻者多不生信;因为当时小乘部派佛教非常兴盛,听到「一切法毕竟空」,如刀伤心,好像用刀割心一样痛苦。你跟他说证得的涅盘没有自性可得,他不能接受;他认为「法」有真实性,所以不能相信。
这时候无著菩萨就发愿:
『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经义,令诸众生皆得信解。』他向弥勒菩萨求请,希望这些小乘行者都可以回小向大,信解大乘的法义,希望弥勒菩萨慈悲,能够从兜率天来到人间,解说大乘经义,使令他们都能够如实信解。
『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识之法门,其中以《瑜伽师地论》为唯识宗之正所依。』
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下降在中天竺(就是中印度一个国家),阿踰阇国的一个讲堂,讲解《瑜伽师地论》及《大乘庄严经论》,主要是宣说这两部论。
一、《瑜伽师地论》
「瑜伽」翻成中文叫「相应」,这个相应不是跟「生死」相应,而是跟「涅盘」相应;说明这个教法的教、行、理,都是相应于涅盘;不论它的言教、一百卷的文字,或者所诠释的修行方法以及理论,都是随顺相应于涅盘,因此叫做「瑜伽」。外道不能说是相应于涅盘,因为外道虽然修种种苦行-- --有的整天卧在荆棘上面、睡在有刺的树木上,行持这些无益的苦行,能不能到达涅盘的境界?不可以!这样的法门不随顺涅盘,所以不能说是「瑜伽」。
「师」,是指修行人,修行「瑜伽」者叫「师」。「地」是依止的意思,一切草木都依止大地而住;意谓一切修行人都要依止本论的教法而修行。因为这部论广泛地讲到三乘修行人的「境、行、果」(声闻、缘觉、菩萨的境、行、果),所以《瑜伽师地论》等于是修学佛法的一部广论,整个修道次第都很清楚,共有一百卷。
二、《大乘庄严经论》
本论所谓的「庄严」有两种:第一个是「菩提心」,菩提心庄严,也就是「愿力」的庄严;其次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庄严是讲「行门」。本论如实地开示如来所说经义,所以名为「庄严」。
在弘通大乘法相唯识之法门中,是以《瑜伽师地论》的根本大义,为唯识宗的正所依,这是唯识宗最重要的基本论典;也说明唯识的教法,当初是在部派佛教兴盛的环境下,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求,从兜率天下降宣讲《瑜伽师地论》,唯识的教法才渐渐的兴盛起来,毕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亦于萨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学多闻,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凡历四年,学成归国,为众讲说,并作《阿毘达磨俱舍论》,弘传小乘之教义。无著菩萨恐其造论毁谤大乘,乃派人告曰:「我今病重,不久将死,汝可急来!」天亲菩萨随来问曰:「兄云何病?」对曰:「我今之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妄生毁谤,必致沉沦,我今愁苦,故得重病。」]
天亲菩萨即请无著菩萨解说大乘法要,闻即信解,深悔过去所造谤法之罪,即欲割舌谢罪。无著菩萨对曰:「汝先毁谤大乘,欲灭此罪,须当善巧解说大乘。」于是就兄广学,并弘扬大乘法门。其中因感《瑜伽师地论》文繁义广,乃于「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是名《百法明门论》。
─糅合《婆薮盘豆传》─
本论的作者天亲菩萨简要历史:
这段文正式说明天亲菩萨的历史,经文分成三小段,先来看第一小段:
『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亦于萨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学多闻,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凡历四年,学成归国,为众讲说,并作《阿毘达磨俱舍论》,弘传小乘之教义。』
这是讲到天亲菩萨刚开始学佛的因缘,主要是学习小乘教法,而且相当有心得。我们看经文内容:天亲菩萨乃无著菩萨之弟(第二天亲),也是在萨婆多部出家,看传记记载,当时印度的「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在佛教界非常的兴盛。天亲菩萨的修行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戒行清高」,对戒波罗蜜特别的重视;其次「博学多闻」,有很高的智慧。
『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天亲菩萨最初是从「说一切有部」出家,对于小乘教法有精深的研究,但是他曾看过「经部」的思想,慢慢发觉「有部」有很多地方的解释,并不圆满,他希望能够将「有部」跟「经部」的思想予以融通,同时也想要彻底改善小乘的教义,所以就冒险进入迦湿弥罗国(也叫:罽宾国),去学习《大毘婆沙论》。整个有部的主要教义都是融通在《大毘婆沙论》。
我们休息一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