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详细分类:『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心法」跟「心所有法」再作比较,「心王」是主人,「心所有法」是伴。主人要到哪里,仆人就跟着主人走,这是主跟伴的关系。「主人」是决定者,「伴」是没有意见的,主人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有主必有伴,伴不离主。有心必有色,色不离心。』有主就有伴,有心法就一定有色法,为什么?因为「色」其实也是「心」所变现的。
『有实必有假,假不离实。有有为必有无为,无为亦岂离有为,而别有自性哉!』
这里蕅祖讲到一个观念说:这一切法的五位百法当中,主要还是「心法」。心一动,这一切法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五位百法的运作,还是以「心」为主,心一动,就带动其他四个法的活动。这个就是蕅祖先把百法加以分类。
「于此五位百法,求所谓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补特伽罗无我』。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也。」
前面是发明「百法义」,这里是发明「无我义」──「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发明无我义。于此五位百法当中,我们求「有情生命中,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这是了不可得的,这个叫「补特伽罗无我」。这个「补特伽罗」翻成中文叫「数取趣」;『数』就是「数数」,为什么把「有情」叫做「补特伽罗」呢?主要是表达一个观念:是说明有情众生,数数造业、数数得果报,这就是有情。换言之:什么是「有情」呢?就是「数取趣」。他一次一次的造业,由他的业力去感得果报,叫「数取趣」,也就是「补特伽罗」。果报的这种变化,完全是由业力主宰的,这当中没有一独立自主的我、没有这样的「我」存在。
「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不但「我」不可得,连我们所受用的一切法,也是随业力而变化,也是不可得,这就是「法无我」。
《唯识学》的教义跟《般若经》不同,般若经比较直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只要是假借因缘业力所创造的法,本身就是空;至于「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详细说明,我们看《般若经》,没有详细发明什么是色法、什么是心法,心法当中又有烦恼、善根、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性质。没有明显地发明出来。所以,蕅益大师说,如果你不学「相宗」,直接学「性宗」,有时候会含糊拢统。而《唯识学》是先详细说明──什么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法是怎样的差别,然后再告诉你它是空性的。
当你能够对「因缘所生法」看得更清楚,对空性也会看得更深入;当你对空性看得更深入,空观的力量就会更大!不管你自己打坐修行,或跟人群接触,因缘的变化你会看得更清楚,那你对治烦恼就更有力量了!所以《唯识学》的思想,是先引导你去认识「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整个法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引导你「云何为无我?」它是分成两个次第。这先是简说,再看第二段。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这段文是说明五位百法所安排的次第。为什么「心法」排最先,心所有法排第二,乃至无为法是第五呢?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申明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
这是说明「百法」前后次第的一个理由。
『即显离心别无自性,故一切唯心,而无实我实法也。』
这五位百法当中,因为心法的功能最大,离开了心,这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换句话说,一切法是心所创造的,离开了心,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既然是万法唯识,这一切法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创造的,这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存在,「心生则种种法生」,心一动,一切法出现;「心灭则种种法灭」,当你入了涅盘,这一切法也就消失了。这一切法离开了心,没有真实的自我。
以上是「总标」,下文是「别释」。蕅祖把这五位百法的性质,作一个简要的解释:先看第一个:心法。
「心法─于一切法中最胜。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也。」
心法,排在第一个,因为一切最胜故。于一切法中,它的造业功能势力最强大,就是它了别的功能最强大。心法就是「了别」,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时,能够了别境界的好坏差别,这个就是心法。
「心法」为什么排第一呢?『一切最胜故』,心法于一切法中,造业功能最胜;什么是「最胜」?以下解释,『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因为它是业力的成就者──「心为业主」,能够统摄一切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心法在一切法当中的地位,就像是团体中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的福报最大、智慧也最高;当这个领导者往东边,所有的人就跟着往东去,当这个领导者往西边,所有的人也跟着往西边去,为什么?因为这个领导者能够主宰、统摄整个团体。「心法」就是这样,能够主宰一切法、统摄一切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