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我听说中国香功第一代祖师是「田瑞生大师」,田大师他有什么境界呢?听说他在黑板上写一个『笑』,所有的人看到这个『笑』字,一定控制不住,一定会笑出来,他有这种能力。黑板上这个「笑」字,原本只是一个色法,是眼睛所分别的色尘;你说我们写一个「笑」,大家没什么感觉,为什么?因为他有心力灌进去了,不是色法能够引生我们发笑,色法哪有这种力量呢?是他多少有禅定的力量,能够把他的心力灌倒里面,所以产生这样的功能,只要你看到它,你一定要笑,除非你禅定的念力强过他。

过去在水里,有一个居士卖水晶,当然卖瓜的就说瓜甜。他说他供养仁波切一颗七宝水晶,当仁波切作法的时候,水晶就放出舍利子。其实水晶能够放出舍利子?那是跟主法人的「心」有关,是这个人有功德,你随便请一个人去作法,水晶还是水晶,色法再怎么精妙,都不可能有造业的功能。心法才有,『一切最胜故』。

《大智度论》中讲到︰有一位阿罗汉,带着一位小沙弥在山中修行,这位罗汉经常到龙宫去应供,应供回来之后就把钵交给小沙弥洗;有一次钵里的饭没吃完,留下几粒,小沙弥惜福,把饭拿来吃,啊呀,特别的香!他想:我师父到哪里去啊?这饭菜不是人间的饭菜。他师父下次又出去的时候,小沙弥就躲在座椅的后面,跟着师父一起去。到了龙宫,龙王当然长得像大蛇一样,但是为了供养他的师父,变现出人的样子,请阿罗汉跟他的弟子吃饭。小沙弥吃饭的时候,吃到龙宫的饭菜香啊,对面的龙女又长得很庄严,内心就起了一个烦恼的活动,回来之后,持戒精进、努力修福,但是他持戒精进、努力修福不是为了无上菩提,是希望下辈子做龙王,为了这个目的。

他的师父阿罗汉入定观察:啊呀,糟糕!我的徒弟起了一个不正确的愿力,就把小沙弥叫过来:「你为什么发这种愿力呢?做龙王有什么好呢?做龙王有五欲乐没错,但是龙王有很多缺点:大鹏金翅鸟要吃你,大鹏金翅鸟牠翅膀一张开,就有三百由旬这么长,牠往海里一扇把水拨开,一下子就把龙给吞掉,有生命危险。还有你的龙身里面有鳞片,有虫要咬你,你要扒也扒不到;你钻到沙地里去,沙飞到你鳞片里面,沙会割破你的肉。你好好持戒,可以成就圣道,至少能够升到忉利天。」

小沙弥不听师父的劝解,他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这个愿力,正是果报的引导者,当然你单有愿力还不够,还要有业力的支持;他就努力的为大众师修福、持戒。有一天,他在经行的时候,看到他的脚出水,他知道业力要成熟了、要满愿了,这时候就用袈裟把身体包住,跳到大海去,变成一只大龙,就把龙王给杀死,自己做龙王。

所以说『一切最胜故』,心是业力的主宰者,你的心是染污的,所造的业力都趋向于染污;这个领导者带你到三恶道去,所有的人就跟他去了。为什么?『此能统一切法』,你布施、持戒的业力,也都是由你的「念头」来主宰的。如果你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你所有的业力都趋向于极乐世界那个方向,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的发心是求生极乐世界,一切的善法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你嘴巴不讲,但是你内心当中一直想着:啊呀,我今生出家很辛苦,三点半起床,晚上也不能吃东西,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希望下辈子作国王。你内心有这样的想法,那你下辈子果然得人天果报;如果你的持戒功德大,就作一个大国王;功德小,作一个小国王;如果功德还嫌不够,就作宰相,果报就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每个人所修的业力各有不同?你持比丘戒、我也持比丘戒;你持得不错、我也持得不错,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到海里做龙王去了,为什么?是不是上帝的安排?不是啊!『一切最胜故』。是你内心的愿力有问题,是主宰你业力、统摄你业力的「心王」有问题!

所以我们学佛「发菩提心」,这个的确很重要,先把你的目标确认,才能把所有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我们研究《百法》最重要就是「心王」─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当中,最重要就是「第六意识」。大概明天我们就讲到了。为什么将「心法」排在第一个呢?因为一切最胜故;在一切的法当中,它的势力最大,它能够主宰万法、统摄万法,所以排在第一个。再看第二个:

『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

「心所有」,第一个字「心」,是指「心王」,它是系属于心王所有。从这个名词可以看出来,「心所有法」有烦恼的心所、善的心所,它不能单独生起活动,一定要跟心王相应。心王往东、它就往东;心王往西、它就往西。就是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因为它经常跟心相应,所以不离开心,因此安排在第二个,它跟心王的关系最密切。看第三个:

『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

色法是「心王」跟「心所」活动所表现的影像,所以不离开心跟心所。色法是由心法所变现的影像,一个人内心所累积的罪业比较重、烦恼比较重时,相貌看起来就比较粗重不安。一个人内心累积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虽然这些功德我们看不到,因为它无形无相,但是从你的脸上看得出来安祥自在,所表现的色法也会不同。

就像智者大师的哥哥「陈针」,他们是生在隋朝末年。隋朝末年大乱,因为他的父母亲都死了,后来智者大师就出家,他哥哥去从军。做军人难免杀业比较重,因为我不杀你你就要杀我了;到了四十几岁得了一场病,算命的说:「你的死相已经现前!」这个时候他哥哥想:我跟我弟弟分离将近二十年,就去找他弟弟。这时候,他的弟弟智者大师在瓦官寺已成名了。他说寿命活不到一个月,智者大师那是不得了,通达缘起法,哪有说死相现前,世界上「一切法无我」,可以改变,就教他哥哥修忏,修忏几个月出来之后没死。又遇到那位算命的,就对他说:你的死相已经消失掉了,你一定是做了一个大功德,把这个业转过来了!

我们思惟这件事情:这个算命先生怎么知道他死相现前?「万法唯识」,他的罪业为心识所摄持,心识是无形无相,他怎么看得出来呢?因为色法是「心法」所变的影像,它有一个轨则──「相由心生」,所以「相」跟「心」还是很有关系的。

好比说你刚出家的时候相貌是这样子,刚开始不觉得,你要出家修五年、十年之后,你整个内心有很大的转变以后,你的相貌就跟以前的相貌不太一样了。虽然你戒定慧的功德,正式的果报是在下一生,但是今生就会有一些花报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大雨要来之前就会有一点征兆会有风吹过来,。就是说你今生积集很大的功德,虽然这个果报是在下一生,但是你今生就会有一点气氛出现。我们看那些老和尚,像「忏公师父」,那种大功德的境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样;内心摄持功德力大的人,虽然今生还是人的果报没有改变,但是就有一种气氛出现,为什么?「相由心生」。他内心功德太大了。

你看那些杀业重的人,像杀鸡的、杀猪的,你跟他的色身一接触,你也感觉到这个人的色身有问题,你能够判断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很多罪业,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可以看的出来。所以说「万法唯识」,内心有罪业有善法多多少少可以看的出来,为什么?因为色法是心王跟心所两个所现的影像,从影像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本质。所以它不离心跟心所。第四个:

『不相应行─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故不离心、心所也。』

第四个「不相应行」,什么叫「不相应行」呢?首先,它不跟「心法」相应,因为它没有明了性;但是它也不跟「色法」相应,因为它没有质碍;没有一定的质量,不占一定的空间。因为跟「心法、色法」都不相应,所以叫「不相应行」。

那这个法是怎么安立呢?『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就是说:心法跟色法有各式各样差别,每一个人业力不同,有男人、有女人,男人里面有老人、有小孩子,这时候我们要分别它的差别相,就安立一些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就是不相应行法。所以「不相应行法」其实就是一种「名词」,是为了要分别种种差别相。所以「不相应行法」它是一种专有「名词」。前面四个都是有为法,我们看第五个:

『无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有为法所显示故,亦与四有为法不一不异也。』

前面的心王、心所有法、色法,以及不相应行法,四个都是「有为法」所显示的,有为法是通于凡圣。不过凡夫的有为法、凡夫的业力,多数是杂染的;圣人的有为法是清净的妙用,那就不同了。这两个「有为法」不同,一个是有漏业力,一个是无漏业力。

但是「无为法」不通于凡圣,这是圣人的境界,没有一个凡夫能进入无为法,凡夫都是在有为法活动,哪一个凡夫知道「一切法空」第一义谛呢?没有人知道,所以「无为法」只有圣人真正安住在这种境界。我们都是在这个家的外面活动。但是无为法虽然我们没有证入,它可也跟跟有为法不一不异,也不相分离。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以「心法」来说,比如说我们现在这念心是「无我、无我所」,既然是无我、无我所,怎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呢?我们内心经常起贪烦恼、瞋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力故』,因为你过去经常在烦恼境界里造作,经常起贪经常起瞋,所以它的势力很大。我们现在经常打妄想、起贪瞋的这个明了性,跟你将来坐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的那个清净心,是「一」还是「异」?有没有一样呢?我们现在打妄想的这个明了性,跟你坐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个明了性,有没有一样?其实,是同一个明了性。

再举一个例子:好比「水」跟「波」,我们凡夫的境界都是波浪的境界,但是波浪平静下来,它的本质还是湿性。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这个明了性,会打妄想,但是并没有离开「真如」,不显现是另外一回事,你慢慢用戒定慧来修我空观,观察我们这个生命体,照见五蕴皆空──「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透过不断的思惟,把「我执」给破除掉了、把这些烦恼都停下来,这时候就从波浪转成平静的水。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睡觉的时候,你内心是胡涂的,无明。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梦境,醒过来之后,啊呀!那是一场梦!你就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你在睡觉那一念梦心、那个胡涂的梦心,跟你醒过来那一念心,并没有改变,还是同一个心,只是「迷、悟」不同而已。你作梦的心是颠倒的,随着梦境而转,醒过来之,那只是一场梦。但是你那一念梦心的那个明了性,并没有离开你现前这一念觉悟的心,本质是没有改变的。这个观念很重要。

「不二法门」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我们看佛陀说那么多譬喻,不要以为祂讲这些事好像不太重要;「真妄不二」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为我们本质都是「佛性」。比如说我们用白米去煮饭,如果你用沙去煮,沙再怎么煮还是热沙不是饭,「沙非饭本」,这个是《楞严经》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妄想,如果打妄想的心性跟佛性不一样,那无论你怎么修行,就是不能成佛。因为沙就是沙,沙跟饭的本质不一样,你怎么煮,也是热沙,一定要用米去煮才能够成饭。所以大乘菩萨戒的戒体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是很重要的观念。

「你说我只是一个烦恼众生…」这句话没有错,但是要相信这些烦恼是可以对治的,你的本质跟诸佛一样──「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后天的熏习来说,我有很多烦恼,是的,但是这个不是我本来面目,这些是后来的因缘熏习而有的,都是可以经由戒定慧的修行,把它消灭掉,恢复本来面目的。这个观念很重要。

「有为法」跟「无为法」,是「不一」也「不异」,你说它们完全一样,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你说它们完全不一样,本质却相同,因迷悟而安立凡圣。所以说生死凡夫成就佛道这件事情是可能的,因为从众生的本质来说,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无为法--我们的「真如」,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妄心。

以上是蕅益大师,把百法以及生起的次第,先作一个简要说明。第二科之后就详细说明这五位的内容。心法,八识心法我们明天再讲,里面有很多很多内容。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说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打死一个人,这是什么业?是善业、恶业?什么业?其实,它不是一种业力。因为业力要有心,这个苹果从上面掉下来,这个不是业。以《唯识学》的理论,「业力」必须要有心识、要有造作者。苹果树它是一个「色法」,它没有心识,所以这棵树它不能得果报,因为树没有心识,它没有造业就不能得果报。「色法」是不能造业的。所以百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法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王」,下堂课会讲到八识心王,这是最重要的。

八识的活动、怎么运转、怎么创造业力,又怎么把业力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以后,又创造另外一个业力…因为八识相互关系的活动,就构成了整个生命的状态。而八识心王并不是单独活动的,它还带动了五十一个心所法。第一个是「心」,第二个就是「心所法」。你对心王、心所都了解了,后面就比较简单──「色法」是随着心而转,「心不相应行法」只是一个名词,「无为法」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这样修学,主要是要达到「无为法」,研究《百法》的目的,不是让你来世做国王,是为了要让你达到我空、法空的真如。

当你研究过《百法》,你会发现你的生命想做什么都有可能,你说我下辈子要得大福报,也很简单,你好好的布施、持戒、忍辱,下辈子就出现国王的果报。有这样的「愿力」、有这样的「业力」,就可以实现。问题是没有必要。花那么多心血,得一个果报,结果死掉了,一切重新开始,然后沾满了烦恼习气。做国王并不好,你看看历史,会造很多很多的杀业。做国王的心情跟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你不服从我就算了,各走各的;你一旦登上王位,你的心情就不一样,哪一个人不服从你,你一定要发动军队把他消灭掉;你站在那个位子,就有那样的心情。到时候,所有的杀业都算到你身上去,一生的国王,换来多生多劫的三恶道。在有漏位凡位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做太大福报的事情。要是圣人就不同了,圣人做国王,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佛教事业,内心没有烦恼。

所以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的意思︰还没有入圣位,最好把你的功德回向净土,应该先到极乐世界成就圣道,这件事很重要!成就圣道之后,你过去的善业,那就不一样了,你要到天上做天王也可以、到人间做人王也可以,你说我要去做蛇王,去度这些蛇,都可以。因为你内心是无漏的境界,不会创造烦恼业力了。所以我们在凡夫位也应该要积功累德,但是积功累德不要发愿在人间、三界,这种杂染的污泥得果报,应该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先成就圣道要紧。积功累德不要急着去花它,因为你受用果报的时候一定会造业,因为你控制不住,在五欲的境界你控制不住。

我们研究了《百法》,知道一切法都可以成就,「一切法无我」,只要你肯创造,果报自然会出现,但是我们不要这些人天果报,要人天果报不难,但是我们不要,没有好处:「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去舔刀上蜂蜜,虽然可以暂时得到快乐,以后就得要偿还这些罪业,不得了!这个意思我们了解一切法都是由心在作主宰,其实我们佛教徒要创造业力,比其他人更简单,因为我们掌握到重点;我们不追求这些生灭的境界,所求的是无上菩提,这个观念我们要先清楚:「无为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问:

答:因为心王以「第六意识」来说,它只有一个,但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其实是很复杂的,如果不安立「心所法」,就很难了解内心的状态。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遇到饮食,可能会起贪心、也可能会起慢心、也可能起愚痴心…我认为这个饮食是有真实性,起痴;我爱着这个饮食,起贪;我认为我能煮得比较更好,起慢。这时候你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心所,会有很多很多种,而每一个法都有一种功能,所以一定要安立一个名称,因为我们内心状态不是单一的状态,懂吗?

比方说我们修行也是很复杂,有善根、也有烦恼,所以有时候对佛法有信心,但是信心当中,又夹杂着很多的贪欲,贪欲里面又有佛法的信心,这怎么分别呢?佛陀就把这样的染着相貌,安作「贪」烦恼;这样的相貌是一种深忍乐欲,安作「信」,透过这样的认识,就知道我现在的内心,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有很多的心所,哪些烦恼是必须要消灭、对治的,哪些是要增长的。你可以把内心当中哪些是贼的相貌看出来,哪些是主人看出来。这些要消灭,这些要增长。因为我们的内心本身就很复杂,所以单一的心王,一定不够。

大家要记住,八识心王是「无记的」,它的善恶是由「心所」决定的,但是我们从八识心王的运作,可以了解生命创造业力的大纲,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八识是怎么活动的;当然每一个识,一定夹带着很多的心所,这是第二部分我们所要了解的。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八识心王的活动。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春水摇摇晃

骄阳似我(下)

狩心游戏

如何饲养恶毒炮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百法明门论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