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19章 心如明镜

三月的宁安,天还未亮,街道已被熙熙攘攘的考生占满,贡院门前的气氛格外紧张。

沈慕言端坐在沈府的书房中,窗外梅花疏影横斜,清风吹动卷帘,带来淡淡的寒意。

他却纹丝不动,眼中只有案几上的笔墨和经史典籍。

这段日子,他几乎废寝忘食,潜心研读,不仅复习经典,更结合当下时局不断演练策论题目。

他知道,这场科举不仅是学问的比拼,更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角逐,甚至是权势间的较量。

“少爷,汤已经放在暖炉上了,您记得用些。”

总管周铭轻声推门而入,将一盅温汤放到沈慕言手边,“老爷特意吩咐厨房做的,怕您累着了。”

沈慕言搁下笔,朝周铭淡淡一笑,“辛苦周叔了。父亲最近似乎比我还紧张。”

周铭见他如此淡然,不由感慨:“少爷有大才,这次初试,必定榜上有名。”

沈慕言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什么。

他虽自信,却从不轻狂。

三月初八,乡试如期而至。

贡院外,考生们已排成长队,青色长衫在晨光中泛着微凉的光泽。

每个人腰间都佩戴着考籍牌,表情或激动或紧张。

沈慕言站在人群中,神色如常,目光平静地望着贡院那庄严的门扉。

他知道,门后藏着无数人的梦想,也埋藏着许多人的失望。

随着贡院大门缓缓开启,考官开始逐一核验身份,检查随身物品。

待一切确认无误,考生被引入各自的号舍。

这些号舍不过是狭小的木格子,连转身都显得局促,却是接下来三日的作答之地。

沈慕言坐定后,先检查了纸笔和墨块,随后闭目养神。

他的心如一潭止水,无波无澜。

开考的钟声敲响,监考官宣读第一场试题:“边疆年年用兵,民生艰难,朝廷该如何在安抚民心与强化国防之间求得平衡?”这题一出,号舍内便传来一阵沙沙的笔声,显然大家都已提笔奋书。

沈慕言看着题目,嘴角微微扬起。

他落笔如行云流水,文章开篇便引经据典,论述“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安”。

接着,他指出当前政策的疏漏,并提出一套兼顾民生与国防的新策略,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可行性。

他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像是在宣示他胸中磅礴的抱负。

第二场的试题则是经义阐释,考题是:“德惟善政,政在安人。”

沈慕言提笔后稍作思索,便以“君子当治国如治心”开篇,借古喻今,深入阐述善政的本质,并巧妙结合时下改革现状,婉转地指出其中的问题。

这一篇文章虽不如第一场策论那般凌厉,却字字珠玑,见解独到。

第三场的时务问答则更具争议性,题目要求考生对“赈灾与赎罪”这一问题发表看法。

沈慕言微微一笑,心中已有定见。

他在文章中果断批判赎罪金政策的弊端,指出其助长权臣**的可能性,同时提出一套更加公平的赈灾制度,强调“用一分金,得十分效”。

文章条理分明,论据充分,每一句话都直指时弊。

三日三场,考生们无不筋疲力尽。

贡院外,有人面色如土,也有人露出轻松的笑意。

沈慕言走出贡院时,神色如常,只有微皱的衣袖和略显倦意的面容透露出他这几日的辛苦。

…………………………

乡试过后,沈慕言返回沈府,短暂休整几日,便将所有心思投入到会试的准备中。

宁安城的初春已显些许暖意,但他每日仍披一件薄氅坐于书房,沉浸于经史百家的浩瀚典籍之中。

沈元济见他如此用功,既欣慰又心疼,时常遣人送汤送点心过去,却从不打扰他的进程。

这一日,沈慕言正在窗前细读文章,门外忽传来轻敲声,总管周铭探头道:“公子,外头有信差,说是乡试结果已出。”

沈慕言闻言放下书卷,面上虽平静,心中却隐隐跳动几分。

随周铭来到前厅,只见信差奉上红纸榜单,上头清晰写着他的名字——第六名。

沈慕言将榜单折好,面色依旧温润,一切早在意料之中。

四月初,会试的日子如期而至。

相比乡试,会试的规模与规则更加严苛。

贡院门前,来自各地的举人齐聚,或神情坚定,或眉头紧锁。

一些权贵子弟被侍从簇拥着入场,而更多人只是孤身一人,手中提着粗布包裹的考试用品,站在贡院门前,眼神复杂地望着这象征无数人命运的沉重门户。

沈慕言依旧独自前来,身着青衫,腰间别着一枚普通的玉环,整个人透着一股清隽淡泊之气。

他在门前站了片刻,抬眼看向那高悬的“贡院”牌匾,眼中并无过多情绪。

只是当踏入院门的那一刻,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将满腔的准备与期待压入胸膛,化作稳稳的步伐。

此次会试的号舍比乡试更加狭小,墙角设有水缸与木桶,用以解便。

每间号舍皆用木板隔开,仅留一扇小窗供传递卷宗之用。

考生们陆续被引入号舍后,门外便传来监考官庄严的声音:“三场会试,时限九日,考题不定,诸位共勉。”

试题传入号舍时,纸张还带着些许墨香。

第一场是策论题:“治国应以仁为本,然当国有急务时,是否可暂舍仁政以谋长治久安?”

这题目较之乡试更加刁钻,考验考生对仁政与权变的平衡思考。

沈慕言看罢,稍作沉思,提笔写下开篇:“仁者爱人,然大仁在于国之安,民之全。”

他的文章以仁政为立论基石,指出“仁者之心”不可违背,但在特殊情势下,权变并非违仁,而是顺势而为。

他引用经典论述,又结合时下政局分析了若干权变的成功案例,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得极为紧密。

整篇文章既不流于空谈,又不失道义根基。

第一场结束后,考生们纷纷瘫坐在号舍内,有人甚至握着半成的试卷怅然若失。

沈慕言无意理会周遭的情绪,趁着午后短暂的休息时间闭目养神,平复心绪。

第二场试题为经义论述,选取的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这题目虽看似平常,却考验考生对儒家核心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表达能力。

沈慕言提笔后,文章开篇便直言:“北辰居中而不动,群星拱之,此为德之象也。”

他从比喻入手,逐步阐释德政的本质,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施政案例,文章行文舒缓,却自成格局。

第三场的试题则尤为复杂,要求考生依据一组虚构的官场事件撰写驳文与补策。

这一场不仅考验文章技巧,更需深厚的政治经验与灵活的逻辑思维。

题目给出的案例涉及边疆治理中的争议,一方主张以商税为筹,一方力求减少民赋以招抚流民。

沈慕言以“兴商而不损农”为核心立论,指出两者非对立关系,并提出双管齐下的中和策略。

他在文章中不仅详述了策略的施行步骤,还特别留意语气的分寸,既不偏颇一方,又能彰显大局观,最终形成一篇既有说服力又显大气的策文。

三场试毕,九日光阴转瞬即逝。

贡院外,举人们三五成群地低声讨论着各自的答题策略,而更多人则是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

…………………………

金榜揭晓那日,天还未亮,宁安城的贡院外便已人头攒动,来自天南海北的考生们三三两两聚在榜单下翘首以盼。

沈慕言站在人群后方,略微仰头,阳光从榜单上反射下来,晃得他有些睁不开眼。

他还未看清自己的名字,冯逸便挤过人群跑了回来,激动地喊道:“少爷!会试第五名!”

沈慕言笑了笑,眉梢微微挑起。

他接过榜单随意瞥了眼,眼神却不经意间停在了第一名的名字上——是一位传闻中天赋卓绝的京城才子李景。

沈慕言收回目光,将榜单折起放入袖中,心中暗道:“殿试见真章。”

会试之后,留给考生们的备考时间并不多。

沈慕言将自己关在书房,查漏补缺,不仅温习经典,更着重推敲了时下时政和治国之策。

冯逸看着他挑灯夜读的背影,几次想劝他休息,却都止住了话头。

转眼之间,殿试之期已至。

这一日清晨,沈慕言一袭素净青衣,由冯逸随行,一同步入午门外的广场。

高悬的钟声随着旭日一同敲响,所有举人都在这肃穆的氛围中收敛心神,列队等待着入宫。

随着禁军打开宫门,举人们按名次次第进入文华殿。

沈慕言随队缓步前行,目光淡然,却不禁抬头打量四周。

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皇城深处的景象——大殿巍峨肃穆,飞檐斗拱之间,朱红与金黄交织出皇家特有的威严与辉煌。

文华殿正中的龙椅之上,天子陆昶熙高坐,神情沉稳,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派帝王气度。

他身旁则是几位皇子分列而坐,位居次席,各自的气质极为鲜明。

大皇子陆昊宇一袭锦袍,气度温文尔雅,虽不言不语,却自有一股儒雅之气;三皇子陆梓轩则显得敦厚沉稳,偶尔目光与考生相接,点头致意;五皇子陆泽楷倚着座椅,眉目间透着几分顽劣与张扬,甚至时不时低声与侍从闲谈;坐在末端的四皇子陆辞风,略微侧身,修长的手指轻扣腰间玉佩,眼中含着浅笑,将殿内的一切尽收眼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冰牙齿

原子大碰撞

闺蜜是绿茶怎么办?

风月无情道

糙汉与娇花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穿书后成了大少爷的白月光替身
连载中界外言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