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复习,皈依呀,就是我们本来在痛苦当中,诸位要知道,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圆满,其实不需要皈依的。“皈依”的意思就是说:“我希望对生命有所改造,我对目前的生命不满意;我希望有更好的生命,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祈求三宝的救护!”是这种心情。当一个人生命不想进步,他是不可能皈依的;他一天过一天,我皈依什么呢,他不想对生命有所改造的时候,他自然不会皈依三宝,不可能。
皈依就是:他出自内心想要改变自己,可是他自己又做不到!
善导大师对“皈依”提出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力量。
我很想要离开三界火宅,我自己觉得在三界当中,每一次都是这样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实在不是办法,我迟早要把这个生死给结束,到达涅槃安乐的地方,那才是真实的皈依处,但是我自己没有出离的方法,所以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没有出离的力量。
第二个、你相信三宝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这个时候才构成皈依。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忉利天天王“释提桓因”,佛在世时,有很多很多释提桓因,其中一个释提桓因他的生命要结束了……天人跟人类不同,我们自己要死自己还不知道,但是天人濒临死亡,会有很多征兆,譬如:头上的花掉下来,枯萎了;天人身体本来是香气的,他却释放出臭秽的味道来,很多天人闻到他就纷纷远离……这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天福即将结束。
更可怕的是,天人有神通,他可以预知来生的去处。他用神通观察他这个天王做完以后他来生要到一个农村里面,有一只母猪怀了六胎,他是其中的一胎,做一个猪。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一个人长时间当天王,他来生将变成一只卑贱的猪,他心里上非常不平衡,所以他这个时候,所以一个人要皈依,他想要去抗拒命运,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他希望有所突破……他就拜访很多的善知识,最后找到了三界之王—大梵天王。大家都知道,大梵天王是三界中最高的主宰者。他就跪在大梵天王的座下说:“天王,我即将要死亡,而且我知道我死了之后,将要投生做猪,我知道您老人家有大威德,请您告诉我一个方法,我一定会好好奉行,只要能够让我脱离猪胎,继续做天王,我什么都愿意做。”大梵天王想了一下,说:“仁者,你问的问题超过我的能力,虽然我有方法让你做天王,但不是短时间的。你的死亡时间已近了,我没有那种快速的方法,可以让你继续做天王,这是我做不到的!”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听了,感到很失望……
天王接着说:“在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他是一位大智慧者,你去向他祈求,可能会有帮助。”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天王一般来说,只要他不是佛弟子,一般的天王都是很高慢的,他看到是人类是看不起的,这个时候他有求于佛,佛陀现人身,所以他就化作一个人来到佛陀的面前。这个时候,他化做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他的果报体已经就像蜡烛快烧完了,寿命快结束了……这时候他赶紧用神通力,把他最后的生命冲到佛陀的精舍;看到佛陀,至诚地念“南无佛”,就至诚地“皈依佛”,很虔诚。
因为那个时候,死亡已经到来,他心中的恐惧非常地强烈,那种强烈皈依的心,透过他身体的礼拜,拜下去的时候,倒在地上就死掉爬不起来。他的业力瞬间牵引他到猪的地方投胎。但是,他在死亡之前,因为他礼拜、皈依大福田的佛陀,而且礼拜时他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恢复当天王的意愿,由于“善业力”和“誓愿力”,结果他投胎的时候……猪在生产之前,本来很安静地在草堆里等待生产,突然间,由于他善业力的发动,母猪像发疯一样,从窝里跑出来,到处乱撞,就把主人的玻璃瓶给撞破了;主人一气,拿棒子打这个猪,结果猪就流产了。流产之后,释提桓因所投胎的猪死掉了,因为他的善业力强,又让他转世作天王。这就是为什么要皈依,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功德力。
虽然我自己没有光明,但是我愿意经常去亲近光明,我自己也会有光明!这就是说明:“皈依”就是我们心中想要离苦得乐,但是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必须要内心随顺、趋向于三宝的加持,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效果,这个是我们皈依的意义。我们在看第二段:
乙二、三宝内涵
我们想要“皈依”,到底要皈依什么呢?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皈依呢?这一科,将三宝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三宝”的种类,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个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属于外相的三宝,它是一种有相状,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能够感觉存在的,这个叫作“住持三宝”。
第二个是“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是一种内心的功德,虽然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心地法门。
首先我们看“住持三宝”有三种:
(一)佛宝:是形像、塔庙。“形像”是指佛陀的形像,譬如用纸画的佛像,或是用铜塑造成立体的佛像,这些都是形像三宝。
“塔庙”:是佛所住的处所,大雄宝殿也代表佛宝。换句话说,虽然佛陀灭度了,但是我们对着佛像礼拜,能够“拜佛如佛在”;依照宗喀巴大师说的:你看到佛像,你把它当作真佛一样地礼拜,它的功德就跟拜真佛一样大,因为它能够使令佛宝住世。关于佛像的传承,其实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佛像。
有一次,佛陀为了度化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佛陀,非常思慕佛陀,就派一个阿罗汉用神通来到天上,请佛陀赶快回到人间,向佛陀说:“弟子们很久没有看到佛陀,很想念佛陀!”佛陀说:“这个弘法还没有结束,就请一位画家,画下我的形像,你们恭敬礼拜我的形像,功德也是一样。”从那个时候,就有所谓的「佛像」。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可以用任何的形象出现。我们凡夫身叫“业报身”,我们受着业力的系缚,我的灵魂不能跑到你的身体内,不可以,被这个业力所系。佛陀没有业力的束缚,可以变现任何的形像。
事实上“佛宝”,除了佛像也包括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很重视持名。你说:我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当然有人说是佛像,但是你用眼睛看佛像会很辛苦。所以,中国佛教从二祖善导大师之后,强调“持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你创造一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这个声音你再听回去,这时候你就皈依了佛陀。所以在净土宗当中,是以佛号声、以他的名号来代表阿弥陀佛。
所谓的“住持三宝”,当佛陀灭度之后,借着外在的佛像,使令佛陀的功德能够不流失,这个“住持”就是相续而不流失的意思。
(二)法宝:是纸素所传。“纸素”就是白纸所记载的这些文字经典。其实法宝是一种“真理”;真理本来是存在佛陀心中的一个“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为了把圣道的观念流传于后世,就必须要假借文字了。譬如佛陀要形容我们生命的现象,佛陀说:“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我们从这样的文字就知道—生命就像水流,是变化无常,但又相续不断。所以这个“法宝”是指文字、经典,从文字当中,文以载道,可以让我们知道真理。
(三)僧宝:是戒法仪相。“戒法”从内心来说,有受持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外表上现出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仪相”,叫做僧宝。
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得到、听得到的,叫作“住持三宝”。
其次,“理体三宝”也有三种:
(一)佛宝:是五分法身。这里的佛是指“法身”,是一种清净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可分为五种: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二)法宝:是灭理无为。“灭理”就是寂灭的真理。这个寂灭的真理是无为法。生命的现象是变化的,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也会不一样,但是在涅槃当中,它是没有变化的,它没有这种变化、不安稳性,所以这个法宝事实上是指“涅槃”。
(三)僧宝:是声闻学、无学功德。“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圣者;“无学”是四果阿罗汉,他所作已办—生死已尽,所以不用学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圣人”,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不一定是出家行者。从僧宝的实义来说,它是约心地,具足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功德,这个叫“僧宝”,这个就是我们所皈依的三宝。
从次第上来说,我们刚开始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从“有相的三宝”,才能够趋向于“无相的三宝”,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刚开始一定要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然后你内心产生一种善业力,然后再契入理体三宝。我们一定是先成就善业力,然后才产生正念力,从“住持三宝”而产生“理体三宝”。
如果我们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个叫“执事昧理”;只有事相上的皈依,内心当中没有正确的观照,这样只能够成就人天福报。因为:
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
理体三宝是成就——正念力。
如果我们只是修“理体三宝”,没有修“住持三宝”,这叫做“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道事相。
我知道有一个学者,是一位在家居士,他研究佛教理论很多年,也作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著作。有一次病倒了;人在生病的时候,意志会比较薄弱,到了晚上,就有鬼神去伤害他、压迫他。他是佛教界的有名人物,平常只重视理论,只知道佛法的道理,平常对于“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修行,太过忽略,所以面对鬼神一点办法都没有;赶紧去翻阅藏经找大悲咒,看看藏经大悲咒怎么念……但是太慢了,因为不熟练,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念下去,鬼神就跑掉了。但是,如果你只有“事相三宝”,没有“理体三宝”,这个叫“人天福报”,也是不能解脱。所以“住持三宝”跟“理体三宝”,二者缺一不可。
“住持三宝”是一个基础,“理体三宝”是一个目标!
这就是我们所皈依的三宝有两种,等到后文我们再介绍如何来皈依。那么,时间也差不多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