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六年的夏夜,香樟树的影子在窗纸上晃啊晃。沈若雁坐在绣绷前,手里的丝线穿来穿去,绣出半朵含苞的兰花。
桌角放着阿山刚送来的信,字迹比从前工整了些,说南京的冬天很冷,他学会了生炉子,说先生夸他文章有灵气。若雁指尖划过“灵气”两个字,忍不住笑出声来。
她认识的阿山,总是低着头,额前的碎发遮住眼睛,像只受惊的小鹿。可她知道,那层怯懦底下,藏着怎样的韧劲。第一次见他偷偷捡她掉落的课本,眼里的光比公馆里任何一盏灯都亮,她就想,这样的人,不该只困在三尺庭院里。
“小姐,顾先生来了。”丫鬟在外头喊。
若雁收起信,抚平旗袍上的褶皱。顾景琛是父亲属意的女婿,温文尔雅,家世相当,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她见他时,心里总像隔着层薄雾,清晰,却不真切。
“听说你最近总绣兰花?”顾景琛坐在对面,目光落在她的绣绷上。
“嗯,想着阿山回来时,送他一幅。”若雁随口答道,说完才觉不妥,抬头时,正撞见他眼里一闪而过的落寞,像被风吹灭的烛火。
她慌忙低下头,继续穿线:“顾先生见笑了,不过是随便绣绣。”
他没说话,只静静看着她绣。月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他发梢,竟有种说不出的温和。若雁忽然觉得,这样的沉默,并不让人难受。
后来沈家败落,父母逼着她嫁人,她抵死不从。不是赌气,是心里那点念想还没断。阿山说过会回来的,她得等。
搬出公馆那天,顾景琛来帮她收拾东西。他抱着那箱沉重的绣线,一步步走上阁楼的窄楼梯,额角渗着汗,却半句怨言都没有。
“以后有难处,就找我。”他放下箱子,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若雁别过脸,望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顾先生不必如此。”
“我愿意。”他说。
从那天起,阁楼里便时常有他的身影。有时是送些米粮,有时是修修补补,更多时候,是坐在对面,看她绣花。他话不多,却总能在她需要时递过一杯热茶,在她冻得搓手时,默默生起一盆火。
民国四十一年的雪夜,她发了高烧,昏昏沉沉中,感觉有人用温热的帕子擦她的额头,有人把她冰凉的手揣进怀里。醒来时,见顾景琛趴在床边睡着了,眉头还锁着,像在替她疼。
若雁的心跳忽然乱了节拍。
她看着他鬓角悄悄冒出的白发,看着他递茶时微微发颤的手,看着他看她时,眼里藏不住的疼惜。心里那根紧绷的弦,好像松动了。
阿山的样子,渐渐模糊了。她记不清他笑起来眼角有没有细纹,记不清他说话时的语调,只记得他离开时,眼里的光很亮。
而顾景琛的样子,却越来越清晰。他会在她绣错针脚时,递过一枚新的绣针;会在她望着巷口发呆时,默默收起凉掉的饭菜;会在她提起阿山时,安静地听着,从不打断。
她开始在绣绷上绣梅花。顾景琛送过她一盆腊梅,开得极盛,他说:“冬天太冷,看点热闹的颜色。”
她把梅花绣在帕子上,想送给他,却终究没敢。她是沈若雁,是那个等了阿山十几年的沈若雁,怎么能……
民国四十五年的重阳节,顾景琛带了坛桂花酒来。两人坐在窗边,就着月光,一杯接一杯地喝。他喝得有些多了,脸颊泛红,忽然说:“若雁,我从没怪过你。”
若雁的酒意瞬间醒了,眼眶发热:“景琛……”
“等不等得到,都没关系。”他看着她,眼里的温柔像化不开的水,“我陪着你,就好。”
那晚的月色很好,桂花酒的香气漫了满室。若雁没再说什么,只是把那方绣好梅花的帕子,悄悄塞进了他的袖袋。
后来的日子,像被拉慢了的丝线。她的眼睛越来越花,绣不了精细的花样,就绣些简单的兰草。顾景琛的背也越来越驼,却还是每天都来,坐在她身边,听她讲些零碎的往事。
有时她会问:“景琛,你说我是不是很傻?”
他总是摇头:“不傻。心里有个人等着,总比空落落的好。”
他不知道,她心里的人,早就悄悄换了。只是那份迟来的明白,被骄傲和愧疚捆着,怎么也说不出口。
民国五十年的冬天,雪下得很大。顾景琛来送鸡汤,坐在炉边,看着她喝。他的呼吸有些重,脸色也不好,却还是笑着说:“明天……给你带新到的绣线。”
若雁点点头,心里却莫名地慌。
第二天,伙计来报信,说顾先生走了。
若雁没哭,只是觉得心里的某个地方,空了一块,冷风呼呼地往里灌。她慢慢起身,换上那件月白色的旗袍,梳好头发,坐在窗边,手里攥着那枚阿山留下的木牌,还有顾景琛袖袋里那方绣着梅花的帕子。
原来,等一个人太久,真的会累。原来,身边的人走了,才发现早已离不开。
夕阳落下去的时候,若雁靠在窗边,闭上了眼睛。她好像又回到了民国三十六年的夏夜,香樟树下,阿山低着头,接过她递去的钱袋;又好像看到顾景琛坐在炉边,给她添了一杯热茶,眼里的温柔,比月光还亮。
也好。
这样,就不用再说对不起,也不用再说我爱你了。
风从木格窗钻进来,吹落了绣绷上未完成的兰草,像一声无人听见的叹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