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部左侍郎江永,拜见贺总督。”见对方没有应答,江永提高声量,再次行礼。
低沉的声音从石壁反射而来,“江潮公是阁下的什么人?”
“是晚辈的先父。”
贺时彦缓缓起身,郑重地向江永拱手回礼,“罪人贺时彦,见过江侍郎。”
白门一株柳,江南又年春。
金陵的春日如约而来,轻飏的柳絮飘过庄严肃穆的贡院,雕栏画槛的河房,流金溢粉的秦淮,飞入街头巷尾,被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喝道急奔的软轿冲散,又旋入重门朱户,被醇酒沾湿,贴在金边挑线的百褶裙上。
江北灾祸频仍,白昼一如地府,江南兵燹远隔,良夜亦能金迷。旧院乃南曲名姬、上厅行首萃集之地(注1),妙舞清歌,琴瑟笙箫,欢场才子,灯下美人,最是绮靡浮华不过。各方名士荟聚于此,或歌或咢,或酢或献。他们口中的国事旖旎,辞赋香艳,或在佳人侍奉中谈论民困国穷,无非纸上得来不觉浅;或在红妆侑酒下感叹世事维艰,却似隔江聊唱□□花——今日李十娘的寒秀斋中高朋满座,正是复社雅集隆重开场。
复社成立于咸嘉二年,虽以“兴复古学”为名,实则继承东林改良政治、开放言路的主张。因成员多为青年学子,常有嫉俗之言论,激进之动止,如警世之木铎,声震九霄,吸引更多人拜入门墙。以 “复社四公子”——丁启闳、于问泉、沈容、谢秋白为代表的生员曾是处江湖之远的意见领袖,如今次第入仕,更将复社发展为朝野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冯渊,阉党余孽耳。自咸嘉元年以附逆罪罢斥为民,无日不四处交通,妄想东山再起。咸嘉十一年,我等社员共拟《留都防乱公揭》,历数其罪状,披露其野心,本以为‘夷群寇,殪逆徒,馀黎霑惠咏来苏(注2)’,谁料到‘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注3)’,”说话之人正是丁启闳,三十出头的年纪,俊秀白皙的脸上,一部美髯激烈地颤抖,“此人先是攀交云老、与复社和解未果,后又贿赂前相、于兵部谋职不得。匿居留都,遭人指斥,依旧贼心不死。见座师薛青玄因受贿为今上裁撤,便倾尽囊资,助其东山再起。一丘之貉,狼狈为奸。青玄背信弃义,不顾与程公共立桂藩之约,抢先联合军队,拥立福藩监国。如今他手握定策之功,焉能不对冯渊涌泉相报?”
于问泉性烈如火,丁启闳话音刚落,他就疾声高呼,“那又如何?君子小人不两立!若是那冯渊胆敢跳梁,我等便再书《防乱公揭》!”
“正是!”谢秋白连声附和,“薛青玄胆敢毁约弃盟,无非仗自己手握重兵。宁南伯胡公元秉把守武昌,麾下十万大军,又一向交好东林、复社。既然青玄拥兵立非,我等亦可请宁南伯南下兵谏?”
长轩之中,珍馐美馔并列纷呈,却少有人移箸领略。
沈容眉间微皱,“此事万万不可!如今流寇猖獗,全寿在南席卷湖、川,李翊在北聚兵豫南。宁南伯守土防剿尚且吃力,如何自武昌率军抽身?留都初定,万不能再有闪失!”
沈容在程言身边担任幕僚,薛青玄移书称“以序以贤,无如福王,已传谕将士奉为三军主,请奉为帝(注4)”时,他就在现场。于问泉怨恨于他们在受欺后一率选择忍气吞声,索性将愤懑都倾倒在沈容头上,“依燕观之言,难道我等便将留都让与薛、冯小人?福藩不似人君,若来日位登九五,朝政必被薛党把持,东林、复社想要一争,亦再无时机!”
“东清兄想做董卓第二?”倚在窗边的陈纪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冷眼讥讽道。他是咸嘉十四年榜眼,此前在翰林院担任修撰,后因不满杨光中废帝篡权,毅然辞官南渡,投入程言幕下。
于问泉傲然望向他,“有何不可?”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
“怎可如此口无遮拦?东清你——”
“诸位!”于问泉高举右臂,大声疾呼,“大宣三百年江山传承,岂能由区区总督左右?福王林又汲既无今上之谕,又无帝王之才,监国代政,其名不正,其令不行!值此风雨飘摇之际,正需东林、复社君子勠力同心、匡正辅国,安能让那些小人趁乱起势、阽危江南? ”
“可我等多无功名在身,纵有心拨乱,亦难直预政事。东清兄又有何打算?”角落里传来微弱的质疑。
于问泉顺着声音望去,认出说话之人,“昔日令尊为倡天下大义,不惜以身横当魏阉爪牙,抗争不屈,最终壮烈而死。如今留都奸佞横行,弘基却不敢振臂一呼。不知九泉之下,尔父当作何感想?”
徐承业张口结舌,徒将面颊烧得通红。
谢秋白一向无甚主见,又素与于问泉要好。见问泉盛气凌人,也甘心做个帮闲,“东清兄的尊人曾对宁南伯有提携之功,只需得其手书,十万大军便会立刻东进——”
“够了!”沈容将酒杯重重砸向红木圆桌,发出“嘭”的一声巨响,“虏寇交相为患,江南已是岌岌可危。列位君子不思安定团结,反倒在此党同伐异,还妄想再造乾坤,真是贻笑大方!”
他没有给于问泉等人反驳的机会,又继续责问道,“尔等只辨清浊忠奸,言青玄必言冯渊,必言‘阉党余孽’,殊不知青玄久驻淮水,早与江南勋贵情好日密。操江提督刘孔昭及南京守备赵之龙世代镇守金陵,树大根深,岂程公所能抗衡?尔等只夸口元秉麾下十万兵马,殊不知其对贼则如见鹯之雀,寇未至而人已逃,对民则如见羊之虎,兵未过而城已荒,虽言官军,实与匪兵无疑。尔等请兵,欲得民心耶?欲丧民心耶? ”
“既无根基,又少兵马,东林、复社已难立足留都,偏欲以清议左右朝局,徒令程公前跋后疐,不能定志。今上与皇子俱困京师,宗藩之中,亲而且近莫如福王,然清流顾忌万历旧案,敢称福王不忠不孝,难主天下,架己于炭火之上,授敌以倾陷之柄。尔等欲立潞王,潞王伦序稍疏,且何贤之有?再议桂王,桂王远居广西,法驾未备,薛、冯已迎福王至凤,联络总兵郑朗、韩文泰即行拥立。我等与其怨青玄投机背约,不如好好质问自己,当初为何那般愚蠢!”
沈容落落起身,环顾社友羞恼、气愤、震惊、若有所思的面庞后,将情酒仰头饮尽,拱手致歉道,“沈容无意冒犯诸位,今日口不择言,实是忧虑填膺,不吐不快。弟今晚还有别事,失陪了!”
“奴家送送相公吧!”李十娘从琴后走出,见沈容没有拒绝,遂携过他的衣袖,款步走出长轩。
“今日诸兄斋中所言,尚祈十娘莫要外传。”
“妾本丝萝,唯依乔木,若相公们真同薛总督闹将起来,于奴家又有什么好处?”十娘莞尔一笑,“这些道理,儿还是懂的。”
沈容微微睁大了眼睛,又听十娘捂嘴谑笑道,“怎么,沈相公难不成以为十娘只会‘隔江犹唱后庭花’吧?”
“常听说风尘山野多奇士,今日才知诚不我欺,”沈容苦笑着摇头,“十娘如此冰雪聪明,竟比复社的那些君子还要通透。”
“相公谬赞,”十娘双颊飞红,敛衽盈盈而拜,“今后金陵城安稳与否,还要多倚仗相公们呢。”
“倚仗谁?于东清吗?”沈容嗤笑,“一介书生,读了几本儒经、听过几日心学便觉世事皆在掌握。将兴复大宣之希望寄予轩中诸位,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又有何异?”
月色皎洁,洒在院中如空明积水。轩外的十余竿翠竹倒映其间,恰似交横的藻荇。
沈容望向透着亮光的花格窗,轻声叹了口气。
“有程公在……”
“程公乃忠义死节之士,却非力挽狂澜之人——近日的策立风波便是明证。”
“那薛总督……”
“薛青玄?哼。”沈容转身向院门走去,李十娘挽上他的手臂,黯然垂眸不语。
“难道大宣真的无药可救了?”就在沈容踏出院门的前一刻,十娘突然问道。
“咸嘉二年的会试龙虎榜上,最得当年主考官,即当今首辅杨光中青眼相看的有三人:赵略赵伯韬、江永江恒之和周绪周延祚。杨首辅逢人说项,极称三人乃未来宰辅之才,”他停下脚步,“时过境迁,如今赵略冤死河南,周绪投笔从戎,尚能登阁拜相者唯江永一人。然而江永出使东瀛,十年求归不得。迨至年初终于归国,却又留在京师,甘愿为其座师驱驰。”
“我这个妹夫极为忠孝,他既不忍恩师讥谤满身,又不忍今上困于囚笼,到最后只能苦了自己,”沈容听身后传来脚步声,不由回头张望,“弘基?”
“燕观兄,”徐承业快步上前作揖,一张清秀的脸上还印着几道泪痕,“听闻恒之兄已回到大宣,不知他在京城一切可好?”
“有劳弘基挂念,恒之一切都好,”沈容知晓江永在东林遗孤中的地位,故回答时只传喜讯,不报忧闻,“比之十年前,恒之更高,也更英俊了些。”
咸嘉初年徐承业为父颂冤,一路颇得江永照顾。听到他一切安好的消息,徐承业立刻转悲为喜,“那恒之兄何时到金陵来?”
“他很快就会到的。”
注1:引自晚明余怀《板桥杂记》。
注2:引自南北朝何承天《战城南》。
注3:引自魏晋曹植《赠徐干》。
注4:引自明末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三·南都甲乙纪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山穷水尽(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