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封的广阳郡主帮魏太后捶腿:“姨母就这样放过了那卫令?她可是屡次坏了姨母大计的人,将来指不定又会给姨母招来什么麻烦。听说她幼时就敢独自猎狼,这样的人,姨母还是尽快斩草除根的好。”
魏太后的脸庞陷在纱帐的光影下,看不清面容:“天子恩臣当是那么好杀的,哀家现在的势力早就大不如前,自从你阿父去后,他的势力尽数被皇帝收拢,可见人心才是最不可信的东西,当初你阿父可没亏待过他们,可依旧是头也不回地转投了皇帝,今天看见那贱婢杀人之狠绝,哀家倒是从她身上看见了盛清帝年轻时的影子,哀家倒颇为可惜这样的人才能为我所用,就像是一件珍贵的宝贝,只能为了不让它落入他人之手,而得生生毁去。”
“要说那王居也是不成器的,姨母看重于他,他却阳奉阴违私收贿赂,不过姨母为何要沾染国子监的事宜?”
“这天下你难道看不清么?如今卫、沈、李、裴、崔、郑、王、楚在周朝中横行,他们的势力虽不如先帝时那样强盛,可却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如今广设恩科不过三年光景,寒门就已经开始迅速崛起,而这个国子监只收名流清贵,收拢的也都是这几家的人,国子监可额外取土,就意味着这八大姓会有更多的机会走入朝堂,届时这些人就会哀家要拉拢的对象,当初盛清帝为设科举就已经得罪了世族,哀家如今又给了这些世族好处,他们焉能不俯首帖耳,认我为主?”
“姨母以为,陛下明知如此,为何还会同意?”
“开设国子监本就是大势所趋,周朝太宗、明宗二朝都是世族垄断入仕,可北隋却是自开朝时就行科举,应试取第,当是书院,北隋就有四百八十座,而我们周朝也不过十几,隋帝遣质子入京,你以为是他们受制于我们,其实不然,隋帝送来的质子可是他最为喜爱的幼子谢晋,此人年少时就在天下扬名,隋帝更是几次三番要立他为储君,为何要送这样的人入京?是为了借此机会更好刺探我周朝的内情,收拢朝官罢,”魏太后叹息一声,“这人有独闯敌国的勇气,足可见其野心勃勃之志。”
“先帝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皇帝,写诗、作画、器物、玩好样样精通。他是周朝宫廷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艺术家皇帝,反过来,他也塑造了周朝宫廷的文化——一种倾向于奢靡和华丽的风格。在他之后,周朝的皇帝或多或少都有属于个人的奇葩偏好。问题在于,艺术家皇帝往往不愿意把他们的全副身心用于治国,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艺术才华的展示上。
果然,最初称得上励精图治的先帝,到后来毫无顾忌地沉溺于各种艺术和玩好之中了。
要知道,周朝在太宗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名义上由皇帝直接和负责具体政务的六部进行沟通。这样一来,皇帝身上的担子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连一门心思钻研做皇帝的太宗都难以胜任烦琐的日常管理事务,更不要说要时常分身出来做艺术家放纵一把的明宗了。权力真空最终由内阁进行了填补,但内阁中人并不甘愿只做皇帝的传声机器,他们既要遵奉皇帝的旨意,也要服从儒家的规训,以儒家理念和祖宗之法来检验皇权的行使是否得当,如有不当,内阁也会与皇帝产生矛盾。这是周朝皇帝不敢也不能肆意妄为的制度性因素。
先帝是个聪明人。为了更大程度地体现皇权,避免内阁过度制约自己,他在皇权—内阁的体制中,引入了司礼监联合辅政的制度,即由内阁通过“票拟”来提出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再由皇帝决策批行(即批红),同时授权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表皇帝来签批内阁的拟票。为了让太监家奴更好地为皇权服务,明宗甚至调任高级文官教太监们读书识字。
在这种体制下,“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内阁受到代表皇权的司礼监的控制,皇帝及其家奴——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那些懒于朝政、耽于游乐的皇帝们,以后可以放心地任用家奴来控制内阁,进而控制政局。周朝后来的皇帝即便不上朝也能控制政局,正是拜太祖的制度设计所赐。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先帝是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出来了,可以做一个潇洒风流又大权在握的皇帝,可宦官的祸害也开始彰显了。
从中央到地方,从军事到民政,明宗在位时期,宦官介入政务的程度大大加深,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明宗时期,几乎所有的边镇都设有镇守太监,这些太监往往自恃是天子身边的人,凌驾于总兵官之上,干扰军政,为所欲为。先帝还将最精锐的火器铳炮部队交由宦官控制,掌握军政的宦官已有能力同各地将领相抗衡。这就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宦官已经取得了一部分军权。
“宦官的权力大了,先帝又增设了狸厂,掌印提督的确是由哀家一手提拔上来的,可这些年不也没少阳奉阴违?这姓冯的当年只不过只是小太监,过了这么些年,哀家是将他磨成把好刀,可却是将他的肚子也养肥了,这些年若非有皇奴司卫制衡,这内廷倒真成了他一个人的天下,于是素来与冯氏不和的沈氏就成了哀家的拉拢对象,这个容贵妃哀家是看不明白,但她既然愿意做沈家的女儿,说明她是向着哀家这边的,卫皇后明里暗里示好贵妃,可贵妃不也仍旧没有向她低头?看来,贵妃是向着那个位置去的,他们注定不会成为盟友,哀家利用沈家,是为打压冯部,但也要盯着,不能让沈家与冯氏绕过哀家谋划,因此哀家需要再提拔一个清流显贵,不能任由沈家以为哀家只依赖于他们,否则,他们就不知道手中的权力打哪来的,哀家看中的就是裴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