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部分

研讨会召开的县宾馆会议室里,窗明几净,铺着暗红色绒布的长条会议桌摆成了庄重的“回”字形,桌面上摆放着清一色的白色瓷杯和矿泉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叶清香和打印纸的味道。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红底白字的横幅:“皇甫谧文化与灵溪地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台下,坐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县里的相关领导、文化界的名流,以及一些关心本地发展的干部和教师,济济一堂,气氛肃穆。

陈望山坐在发言席上,面前摊开着文件夹,里面是他修改过的讲稿。他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吹开浮叶,啜了一口略带苦涩的、貌似是碧螺春,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他看到了坐在靠前位置、穿着略显正式西装、眼神中带着鼓励的县文化局局长;看到了几位相熟或陌生的学者同仁,他们或低头翻阅材料,或凝神静听;他的目光继续移动,在靠近门口的不显眼角落,他看到了麦叶,她今天穿了一件素雅的浅灰色毛衣,正襟危坐,双手放在膝上,眼神里充满了紧张和毫不掩饰的期待,像是一个等待重要考试结果的学生。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最后排,靠近墙壁的阴影处时,他的心猛地一跳,几乎要屏住呼吸。那里,不知何时悄然进来,戴着老花镜,帽檐依旧习惯性地压得低低的,正是他的堂叔陈守仁。老人坐得笔直,双手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竹节拐杖,下巴微微抬起,脸上是惯常的、看不出喜怒的沉静表情,但那双透过老花镜片望过来的眼睛,却异常专注。他的出现,像一块突然投入湖心的巨石,在望山平静的心湖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一股混杂着惊讶、温暖、还有一丝莫名压力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

轮到他时,主持人用热情洋溢的语调介绍着他——“来自北京的著名大学学者、历史地理学专家陈望山教授”。在礼节性的掌声中,望山深吸了一口气,站起身,走到发言席的话筒前。他原本准备的那些严谨而略显枯燥的学术论述,此刻在脑海里变得有些模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他的声音通过话筒放大,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平和而沉稳,带着学者特有的清晰逻辑,却又似乎比往常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今天我发言的题目,原本是《皇甫谧地望考辨与灵溪历史文化地理再审视》,一个非常学术化,甚至有些刻板的题目。”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掠过角落里的麦叶和后排阴影中的堂叔,仿佛从他们那里汲取了某种力量。

“但在准备发言的这两天里,我放下了文献,重走了荆山,逛了老街,听了最地道的乡音,也见了一些让我感触很深的故人与新人。所以,请允许我今天稍微偏离一下原定的、四平八稳的讲稿,谈一谈我这几天,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一些新的、或许还不够成熟、但却无比真实的思考。”

台下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和交头接耳,有人面露好奇,有人微微蹙眉,似乎对这种临场改变既定议程的做法感到意外。望山没有理会这些细微的反应,他调整了一下话筒的位置,继续说道:

“我们谈论皇甫谧文化,往往习惯于聚焦于他彪炳史册的《针灸甲乙经》和《帝王世纪》,孜孜不倦地考证他隐居的‘甘棠’究竟在今天的哪一处山坳,辨析古密须国的城址还残留着哪些夯土的痕迹。这当然是重要的、基础性的学术工作,不可或缺。但今天,我想冒昧地问一句:皇甫谧的精神,那‘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的品格,那融汇百家、躬身实践、心系苍生的风骨,其真正的根脉,究竟在何处?它难道仅仅被封存在发黄的典籍里,被供奉在肃穆的纪念馆中,被镌刻在冰冷的石碑上吗?”

他再次停顿,环视全场,目光变得深邃而有力。

“我这几天走在灵溪的土地上,忽然觉得,答案或许不是唯一的,也远非如此简单。文化的根脉,是活的,是流动的,它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在普通人的行动中。它可能就藏在一位老人,用最古老、最笨拙的夯土手艺,固执地修补自家院墙的那份近乎顽固的执拗里;它可能就回荡在荆山顶上,那位无名老人用苍凉的嗓音唱出的、词句粗粝、调子古老,却道尽了生活本质与生命韧性的‘荆山谣’里;它也可能,就迸发在老街那座废弃戏台前,一群被某些人视为‘不务正业’的年轻人,试图用小小的手机屏幕和直播间,为家乡土特产赋予新生命、寻找新出路的勇敢尝试与激烈碰撞里。”

他开始讲述老支书陈守仁的故事,不是作为某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讲他对那堵“会呼吸”的、“活”的土坯墙近乎信仰般的维护,讲他那句平淡却重若千钧的“人不能忘了根本”;他描述了荆山顶上唱谣老人那空茫而又仿佛洞穿世事的眼神,以及那歌声带给他的、直达灵魂的震撼与共鸣;他也坦诚地提到了麦叶和她的电商团队,如何将皇甫谧的形象与小小的艾草香包巧妙结合,让古老的医者精神和养生智慧,以一种崭新的、亲切的、可感知的形态“活”在当下,试图连接起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

他没有使用任何晦涩复杂的理论术语,只是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他在灵溪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然而,正是这种将高深学问与鲜活乡土、将个人情感与宏大思考紧密结合的讲述方式,反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染力。台下渐渐变得鸦雀无声,许多人放下了手中的笔,停止了窃窃私语,目光聚焦在他身上,眼神中流露出被打动、被吸引的神情。就连后排那位一直面无表情的老支书,此刻也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花镜片后的目光,似乎更加专注地投向了发言席上的侄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我寄长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荆山谣
连载中沐子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