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部分

“所以,我认为,”望山总结道,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洞察后的清晰与坚定,“传统与现代,守护与创新,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容。它们更像是我们脚下这片黄土地的沟壑与梁峁,看似高低对立,起伏不定,实则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完整面貌与内在张力。老支书守护的,是物质的根,是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的‘锚’,它给予我们沉静的力量和身份的认同;而麦叶们努力开拓的,是精神的蔓,是那种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让我们能够走向更广阔远方的‘帆’,它赋予我们前进的勇气和改变的希望。锚,需要沉得深,扎得稳;帆,需要张得开,借得准。皇甫谧文化的根脉,不仅需要像老支书这样的‘守锚人’,用他们的坚守维系着文化的本源;也同样需要像麦叶这样的‘扬帆者’,用他们的创新拓展着文化的边界。而我们这些所谓的学者、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或许不仅仅是埋首故纸堆,更应该是努力去理解、去阐释、去连接这‘锚’与‘帆’,让文化的根脉,在时代的土壤中,吸收新的养分,发出新的枝芽,结出新的果实,真正地活起来,传下去。”

他的发言结束了。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几乎凝滞的寂静,仿佛所有人都在消化他话语中的含义。随即,如同积蓄已久的春雷,热烈的掌声猛然爆发出来,持久而真诚。这掌声,不仅是为他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视角,更是为他话语中流露出的那份对故土的深沉热爱、深刻理解与充满希望的洞察力。

散会后,许多人立刻围拢上来,与望山握手、交换名片、进一步交流。县里的领导紧紧握着他的手,连声说:“陈教授,您讲得太好了!给我们打开了新思路!这才是真正能把学术和地方发展结合起来的好文章!”几位学者同仁也纷纷表示赞同,认为他的研究“有温度,有生命力”。

麦叶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过来,激动得脸颊绯红,眼睛亮晶晶的,声音都有些颤抖:“陈老师,您讲得太好了!真的!说得我心里亮堂堂的,好像一下子把我们做的事情,提到了一个……一个特别明白、特别有意义的高度!谢谢您!”

望山笑着与她寒暄了几句,目光却始终不由自主地在散去的人群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堂叔已经不在那个角落的座位上了,仿佛他来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听完那一段发言。

他心中若有所失,空了一块,但又似乎在意料之中。以堂叔的性格,能来,能听完,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最直接、最有力的无声表态了。他不善于,或许也不屑于用语言来表达赞许。

下午的议程是分组讨论,望山找了个借口没有参加。他按照之前的约定,特意去了老戏台那边找麦叶。电商服务站的几个年轻人都在,经过上午研讨会的精神洗礼,他们显得干劲更足了。望山和麦叶,还有另外两个主要负责文案和设计的小伙子,围坐在条桌旁,就着冬日难得的暖阳,开始深入探讨如何系统地为灵溪的几样核心特产挖掘文化内涵,设计一套更具吸引力和品牌价值的产品故事与包装方案。

望山凭借他深厚的学识和对皇甫谧文化的理解,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他为红富士苹果找到了“谧园遗风,自然天成”的定位,讲述了皇甫谧隐居山林、崇尚自然与苹果绿色生态的关联;为金黄的小米赋予了“五谷养生,谧祖遗泽”的概念,联系了中医食疗文化与小米的滋补功效;甚至为一罐土蜂蜜,他也挖掘出了“采撷百花,蜜蕴芬芳”的意境,暗合皇甫谧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麦叶和她的伙伴们则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出发,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哪些说法更接地气,哪些故事更能打动人,哪些设计元素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一老一少,一学一商,一传统一现代,两种思维碰撞、交融,竟配合得异常默契,不时迸发出新的火花。

讨论持续了整个下午,成果丰硕。最后,他们精心挑选了几样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一盒印着刚设计好的“谧园遗风”logo和简短故事的苹果,一袋包装采用仿古牛皮纸、题着“五谷养生”毛笔字的小米,还有那个最具文化代表性的皇甫谧艾草香包。麦叶找来一个用本地紫竹手工编织的、古雅精致的礼盒,小心翼翼地将这几样东西摆放进去,合上盒盖,然后双手捧着,郑重地递到望山手里。

“陈老师,”麦叶的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更多的是一种期待,“这个……您看,方便的话,能不能……带回去给老支书看看?就跟他说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也是我们……我们想做的事情。”

望山接过那个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许多无形重量的竹编礼盒,立刻明白了麦叶的用意。这不仅仅是一盒包装精美的土特产,这是他们这群年轻人努力的成果,是他们试图理解传统、连接现代的一次具体实践,更是他们渴望得到来自土地最深处、来自像老支书这样的“守锚人”的认可与理解的一份小心翼翼的试探。

他点了点头,语气温和而肯定:“好,我拿给他看看。”

提着礼盒回到槐树巷的老宅时,夕阳正好,将最后一片金黄毫无保留地洒满了整个院落。堂叔陈守仁依旧在院子里,这次不是在夯墙,而是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就着最后的天光,用浸泡好的柔软枝条,专注地编织着一个大概是用來盛放或者手提的篮子。他的手指粗糙却异常灵巧,金黄色的枝条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金色的余晖勾勒出他佝偻而专注的侧影,镀上了一层温暖而祥和的光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我寄长风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
荆山谣
连载中沐子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