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深根固柢
市联合调查组的撤离,并未立刻带走柳湾乡上空凝聚的紧张空气。如同暴雨过后,地面依旧泥泞,空气中仍弥漫着土腥味和隐隐的雷电气。乡政府大院里的窃窃私语并未停歇,反而增添了新的谈资——周副乡长如何应对得当,那五万块的程序瑕疵如何有惊无险,那几个被查实算错补贴的村干部如何被严肃处理。
老陈乡长经历了几天的心神不宁后,态度发生了微妙而实质性的转变。他不再仅仅是在班子会上听取周砥的意见,而是开始真正将一些棘手但重要的事务放手交给周砥去牵头处理。比如,全乡涉农资金监管流程的重新梳理与规范,以及针对这次调查暴露出的政策宣传和村务公开薄弱环节的整改方案,他都明确指示:“周乡长熟悉情况,牵头拿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出来。”
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托付。周砥心领神会,并未推辞,他知道这是巩固成果、堵塞漏洞的最佳时机。他雷厉风行,组织财政所、农经站骨干,结合调查组反馈的意见和柳湾乡实际,连夜加班,拿出了一套细化到每一步操作、责任到人的资金管理补充规定,并设计了通俗易懂的补贴政策“明白纸”,要求发放到每一户,并在各村村务公开栏设立固定板块,定期更新公示,接受群众质询。
这套组合拳打下去,底下自然有些怨言,觉得手续更繁琐,约束更多了。但周砥态度坚决:“今天怕麻烦,明天就会出大乱子。规矩立起来,既保护国家资金,也是保护我们干部自己。”他的话掷地有声,联想到刚刚过去的风波,反对的声音也便渐渐消沉下去。
就在周砥埋头于整改和日常工作时,县委组织部郝科长的电话又一次不期而至。这一次,郝科长的声音里带着一种近乎轻松的语调,甚至开了一句玩笑:“周砥啊,你这‘消防队长’的名声,算是传到市里去了。调查组那位王处长,回去后可是说了不少公道话。”
周砥心中微动,恭敬应答:“郝科长,您过奖了,都是分内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也多亏调查组指导,让我们发现了不少平时忽略的问题。”
“嗯,不骄不躁,很好。”郝科长语气转为正式,“给你通个气,市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材料,上面看了,评价不错。尤其是结合这次市里调查组的反馈,认为你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难得的定力和担当精神。是个可造之材。”
周砥握着话筒的手紧了紧,心跳有些加速,但声音依旧平稳:“感谢组织认可,我会继续努力,扎根基层,把柳湾乡的工作做实做细。”
“扎根基层……”郝科长在电话那头似乎沉吟了一下,随即语气变得更深沉了些,“有这个想法很好。越是得到上面关注,越要沉得住气。柳湾乡经过这次风波,基础工作需要夯实的地方还很多,春季生产收尾,夏季防汛抗旱,哪一件都不是轻松事。把你放在副乡长这个位置上,是磨练,也是期待。要拿出更大的成绩,让人看到你不仅能应对危机,更能扎扎实实推动一方发展,善始善终,根基打得牢,将来才能走得更稳。”
“是,我明白,请郝科长放心。柳湾乡的工作一天没做好,我一天不会松懈。”周砥郑重回答。他听懂了的潜台词:提拔重用的期望或许有了,但绝非即刻。组织上更希望他在当前岗位上进一步锤炼,做出更扎实的政绩,把基础打得更牢。副乡长这个位置,他还需要待得更久,干得更多。
这个电话,像一颗定心丸,也像一道更加明确的指令。周砥将那一丝可能升迁带来的飘忽感彻底压下,心思更加沉静,目光更加专注地投向柳湾乡的土地。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泥阶”之路,在柳湾乡副乡长这个节点上,还需要更深的挖掘,更实的铺垫。
他的这种状态,周围人都看在眼里。农业站长老刘私下里对站里人说:“周乡长这是要扎下根来干大事啊,咱们谁都别掉链子。”民政办老吴泡给周砥的茶更浓了,偶尔还会念叨一句:“周乡长,心里有团火,但步子稳得很。”连党政办主任汇报工作时,眼神里都多了几分真正的敬佩,少了几分之前的权衡与算计。
时间的流速,在专注和忙碌中变得模糊。仿佛只是转眼间,山野的绿色变得更加深沉浓郁,初夏的气息已然扑面而来。柳湾乡的各项工作在一种高效而平稳的节奏中推进,灾后的创伤被一点点抚平,新的生机在田野间勃发。周砥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项目现场。他推动成立的乡级果品品质提升小组开始发挥作用,引进的嫁接新技术在几个试点村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力主加固的几处危险河堤,在入夏后第一场暴雨中经受住了考验;他甚至挤时间,拉着中学老师,搞起了面向村民的夜校培训,讲政策,教技术,也听民意。
信任,在这种一点一滴的扎实耕耘中,如同春雨浸润后的春笋,悄然破土,节节生长。以前见他或许还带些敬畏和距离的村民,现在看到他,会主动递上一根烟,或者塞过一把新摘的黄瓜,嘴里念叨着“周乡长,尝尝,甜着呢”。
老陈乡长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情复杂,但更多的是释然和倚重。他渐渐发现,有这个年轻人在前面冲锋陷阵、啃硬骨头,自己似乎轻松了不少,乡里的很多工作反而推进得更顺了。班子会上,他给予周砥的支持越发实实在在。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并非全然没有暗流。调查组虽然走了,但某些被触动的利益神经并未完全麻痹。关于周砥“爱出风头”、“不讲情面”、“迟早要走”的议论,仍在某些角落里低声传播,偶尔也会有一两封措辞隐晦的“群众来信”飞到县里,反映周砥工作方式粗暴或是政策执行偏激,虽然查无实据,但也像苍蝇一样嗡嗡地扰人清净。
周砥对此有所耳闻,却一笑置之。他深知,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一心为公,这些宵小手段终究上不了台面。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去回应一切。他想起郝科长的话——“根基打得牢,将来才能走得更稳”。他就是要在这柳湾乡的泥土里,把自己的根系扎得更深,更广。
这天傍晚,周砥从最偏远的李家坪村查看完新试种的抗旱作物回来,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夕阳将远山染成金红,层峦叠嶂,气象万千。他望着车窗外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平静与力量。
副乡长的位置,不是终点,甚至不是高速攀升的起点,而是这片广袤基层给予他的最宝贵的磨刀石。在这里,他经历风波,承受压力,解决难题,收获信任,也看清了更多的人和事。这一切,都在打磨着他的心性,锤炼着他的能力,积蓄着他走向更远未来的能量。
他知道,距离离开柳湾乡,升任更高的职务,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硬仗要打。但在此之前,他需要攀登的,是眼前这一级级更为具体、甚至更为泥泞的台阶。
车子驶过一片果林,晚风送来阵阵清甜的果香。周砥摇下车窗,深深吸了一口这充满生机的空气,目光沉静而坚定。
路还长,根,要扎得更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