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古窑址的启示

“无缝修复”的理念虽已确立,但实践的第一步便遇到了难题。几天后,当苏音再次检查那块经过大漆加固的汝窑碎片时,她蹙起了眉头,在便签上向陆衍之详细解释:「欲治其器,先寻其根。汝窑胎骨独特,并非单纯的灰色,而是所谓‘香灰胎’,细腻坚致,却又在密实中透出一种温润感,如同古玉的肌理。现代调配的瓷土或化学填料,无论在成分、颗粒度还是经过岁月沉淀后的‘老化’质感上,都无法与之完美匹配。我们需要找到与其最接近的古瓷土,研磨成极细的粉末,作为填补胎骨裂隙和缺失部分的基础材料。这就像嫁接树木,砧木与接穗必须血脉相通,才能融为一体。」

陆衍之看着纸条上详尽的解释,立刻理解了其中的关窍。这确实如同输血需要匹配的血型,甚至要求更高。他打字问,提出了最符合他惯常思维的方案:「明白了。材料是基础。那么去哪里找这样的古瓷土?是通过拍卖行竞拍合适的古瓷片?还是联系一些收藏家,从他们手中收购一些有残损但胎骨可用的器物?」这在他看来是最直接、效率可能也最高的途径。

苏音却缓缓摇了摇头,眼神越过工作室的窗户,投向城市远方那隐约的山峦轮廓,笔下流淌出不同的答案:「博物馆的藏品不可破坏,那是属于全体公众的文化遗产;收藏家手中的瓷片,固然有其价值,但来源复杂,窑口未必纯粹,甚至可能经过后期处理,其‘性’已不真。最好的地方,是古窑址。尤其是那些宋元时期,烧造风格与汝窑相近、地理位置也相邻的民窑遗址。那里有大量当年烧造不合格、变形、粘窑而被废弃的瓷片和窑具,它们被埋藏于地下,与泥土、水分、微生物相伴数百年,其性最‘真’,其质最‘朴’,饱含着那片土地最初的信息,是时光淬炼后最本真的状态。」

这个答案有些出乎陆衍之的意料。他想象中的高端文物修复,是在洁净恒温、设备精良的工作室里,运用各种高科技分析仪器和珍贵的进口材料。而苏音,这位拥有着“以手听音”绝技的修复师,却要带他去荒野山间,寻找几百年前被工匠们丢弃的“垃圾”,从这些废墟中寻找灵感和材料。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怔了片刻,但他没有提出任何质疑,只是迅速回复:「好。需要准备什么?我开车,我对附近山路还算熟悉。」

苏音拿出一张便签,列了一个简单却实用的清单:坚固耐脏的旧衣物(山间多荆棘)、劳动手套、防滑的登山鞋、充足的饮用水和简单干粮、一些手铲、毛刷等基础的挖掘清理工具,以及几个柔软透气的棉布口袋,用于分门别类装取不同的样本。

次日清晨,天色微熹,陆衍之便开着一辆性能良好的黑色车子,准时出现在承苏居门口。苏音换上了一套深蓝色的粗棉布衣裤,颜色洗得有些发白,却干净整洁,脚蹬一双半旧的、沾了些许泥土的登山鞋,长发编成一条利落的麻花辫垂在脑后,背上一个半旧的、但针脚细密的帆布包,整个人看起来清爽干练,与平日里在工作室那种沉静如水的模样又有所不同,仿佛褪去了城市的尘埃,焕发出一种山野自然的生气与活力。

车子平稳地驶出尚未完全苏醒的城市,很快便融入郊外连绵的青山绿水之间。根据苏音爷爷笔记中模糊的记载和她自己之前的一些探寻经验,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邻县山区的一处名为“望仙窑”的宋元时期古窑址。据地方志零星记载和现存瓷片判断,那里曾以烧造青瓷著称,其胎土特性与汝窑有几分神似,是可能的来源之一。

路途比预想的要更加颠簸曲折。穿过县城后,道路逐渐变窄,最后一段甚至是多年未经修缮的土石路,布满坑洼,车子只能像船一样在“波浪”中缓慢前行,两侧是茂密的灌木丛和摇曳的竹林,不时有鸟雀被惊起。陆衍之全神贯注地握着方向盘,小心避开较大的坑洞,偶尔从后视镜瞥一眼身边的苏音。她正静静地看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村庄和山峦,眼神里没有对路况艰难的抱怨或不适,反而有一种近乎期待的、回到熟悉领域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切感。

终于,在导航信号变得断断续续、车辆也无法再前进的地方,两人下车,背上装备,徒步沿着一条几乎被茂密野草和藤蔓覆盖的羊肠小径向上攀登。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湿润,带着泥土、腐殖质和不知名野花的混合气息,耳畔是清脆的鸟鸣和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显得山谷更加幽静。走了约莫三四十分钟,拨开一丛挡路的灌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背靠赭红色山壁、面向一条潺潺溪流的宽阔缓坡出现在眼前。坡地上,触目所及,散落着大量的、层层叠叠的碎瓷片、残破的匣钵、支钉和窑砖,有些半埋在黑褐色的土里,只露出一角,有些就那样**裸地裸露在地表,在透过林隙的阳光下,那些带有青釉的残片闪烁着零零星星、或深沉或明亮的光泽。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无处不在,风化、侵蚀、植被的根系穿梭其间,这里仿佛一个沉睡数百年的陶瓷墓场,充满了荒凉、寂寥,却又蕴含着一种沉默而巨大的历史信息量。

“就是这里了。”苏音停下脚步,站在原地,微微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不仅仅是在呼吸空气,更是在感受这片土地特有的、沉淀了窑火与时光的气息。她拿出便签本,写给陆衍之看,字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这就是‘望仙窑’,据残碑和窑具上的刻款推断,大概兴盛于北宋晚期至元代中期。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寻找那些胎质相对细腻、颜色接近香灰色、没有完全烧结或者有些许瑕疵而被当年匠人废弃的素胎片,或者带有少量青釉、但胎骨暴露较多的残片。注意观察它们的断面,感受其颗粒度和致密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我寄长风

道姑小王妃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听瓷
连载中吾名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