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衍之郑重地点点头,学着苏音的样子,戴上粗布手套,像一位考古学徒般,开始在这片历史的废墟上仔细地、带着敬畏地搜寻。起初,他有些无从下手,满地的碎瓷在他未经训练的眼睛看来,大多只是形状各异的破瓦残砾,区别不大。
苏音蹲下身,拿起某一片看似普通的瓷片,用手指抹去浮土,指腹轻轻摩挲断面,然后递给他,让他感受那细微的差别;或者直接在便签上写下简单的关键词,如“看气孔”、“试硬度”、“辨色泽”,很快,他渐渐能模糊地分辨出哪些是粗糙厚重、用于承装瓷器的匣钵残块,哪些是普通的、胎土含砂量高的日用陶器碎片,哪些才是他们需要的、胎土相对细腻、颜色更纯正的青瓷残片。这就像一个缓慢的解码过程,他开始读懂这片土地上的部分“语言”。
苏音的动作始终很轻,很慢,带着一种仪式感。她不像是在搜寻有用的材料,更像是在与每一片遇到的瓷片进行短暂而虔诚的交流。她会拿起一片,并不急于判断,而是先用手指或小毛刷轻轻拂去上面经年累月的泥土,仔细观察断面的气孔结构、胎土的颜色层次和颗粒均匀度,甚至偶尔会极轻地用小指甲盖敲击一下瓷片边缘,虽然她听不见声音,但那细微的震动通过指尖传递,也能给她一些关于胎体烧结程度和致密性的反馈。她的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能透过这残破、粗糙的表象,看到它们数百年前在龙窑的熊熊烈火中经历煅烧、期待成器时的样子,也能感受到它们被匠人无奈丢弃时的叹息。
陆衍之一边低头寻找,一边不时抬头看向不远处的苏音。看着她俯身在废墟间认真寻找的纤细背影,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将选中的、符合要求的瓷片用软纸略作包裹,再轻轻放入不同棉布口袋的样子,心中再次被触动。他见过她在工作室里的沉静专注,那是与高度文明结晶对话的虔诚与灵性;而此刻,在山野之间,泥土之上,烈日之下,她展现的是另一种姿态——一种与土地、与自然、与文明最初根源紧密连接的质朴、坚韧与生命力。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在她身上却奇妙地、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她独特的魅力。
期间,陆衍之找到一片他觉得胎骨颜色非常正、近乎理想香灰色的素胎片,略带兴奋地递给苏音。苏音接过来,并没有立刻肯定,而是先仔细看了看断面色泽的均匀度,又将其在旁边一块较为平整的砂岩上轻轻划了一下,观察划痕的深浅和粉末的状态,然后用手捻了捻粉末的细腻度,最后才对他摇了摇头,在便签上耐心解释:「这片胎骨看起来颜色很接近,初看不错。但质地偏硬发脆,缺乏韧性,划痕深而锐,说明硅含量可能过高,或者铝含量不足。这样的胎粉填补进去,未来可能会因为收缩率或物理性能不匹配,与原有胎骨产生隔阂,甚至导致新的微小裂隙。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坚致中带着温润‘糯性’的质感。我们再往坡地东面那边找找看,那边靠近溪流,古代取土可能更便利,胎土品质或许更好些。」
陆衍之并非感到挫败,反而更加佩服她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不仅仅是寻找颜色相似的石头,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极其精密的材料学甄别与对话。每一步判断,都凝聚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感知力。
阳光逐渐炽烈,透过稀疏的林木投射下来,在山坡上形成晃动的光斑。汗水浸湿了额发和后背的衣衫。两人顶着日头,默默搜寻了将近三个小时,带来的几个棉布口袋渐渐变得沉甸甸,里面分装了不少苏音初步认可的“候选者”。苏音终于直起有些酸痛的腰,用手背擦了擦额角和鼻尖沁出的细密汗珠,目光再次缓缓扫过这片饱经风霜、沉默不语的古窑址,眼中流露出一丝深沉的感怀与敬意。她拿出本子,写给站在一旁同样满脸汗水的陆衍之看,字迹在阳光下显得清晰而有力:「爷爷在世时常带我来的地方。他说,别看这些是废品,古窑址才是真正养活一代代手艺人的土地和老师。这里的每一片碎瓷,哪怕是被当年匠人皱着眉头丢弃的废品,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着最真实的时代信息、最原始的工艺密码和最常见的失败教训。它们是沉默的、最无私的老师,比任何书本都来得直接和深刻。」
陆衍之看着这段充满感情与智慧的话语,又环顾这片看似荒凉、实则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故事与知识的坡地,深深地点了点头,内心受到一种无声的震撼与洗礼。他以前欣赏瓷器,多在博物馆展厅明亮的灯光下,或在私人藏馆雅致的展柜中,看它们的完美无瑕、价值连城。而此刻,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每一件得以流传至今的瑰宝背后,都站着无数默默无闻的匠人,都曾经历过烈火的残酷淬炼与淘汰,也都建立在像这样漫山遍野、堆积如山的“失败”与“残缺”之上。这种认知,让他对“物”的理解,瞬间变得更加厚重、立体和充满温度,也让他对苏音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有了更深的敬意。
回程的路上,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绚烂温暖的橘红色,远山如黛。车内放着舒缓的轻音乐,苏音靠在副驾驶的椅背上,似乎因为一天的劳顿而有些疲惫,闭着眼睛,但神情是舒展的、平和的,甚至带着一丝满足。她怀里紧紧抱着那个装满“宝藏”的帆布包,仿佛抱着一个沉甸甸的希望,也抱着与祖先智慧连接的信物。
陆衍之平稳地开着车,偶尔从后视镜看她一眼。他发现,自己开始享受这种无需太多言语交流、却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心无旁骛、并肩努力的奇特默契。这次古窑址之行,他不仅为汝窑盏的修复找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材料,更仿佛亲眼目睹了苏音身上那种与古老文明血脉相连的、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份沉静而强大的力量,远比任何精妙的商业计划书或动人的艺术评论,都更直接、更深刻地打动了他。他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或许远不止是一次文物修复的委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