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江水天一色,扬州正三月。苏轼抵达扬州之际,正值三月时节,运河两侧花团锦簇。官船缓缓行驶在大运河的通济渠上,苏轼回想起自己一生宦海沉浮,从京城辗转至杭州,再从杭州到密州,徐州至湖州……如今又从颍州来到扬州。几十年来,他十次在淮水之间往返,十余次途经扬州。面对人生的起伏变迁,苏轼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挥毫写下《淮上早发》:“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秦观《望海潮·广陵怀古》)。“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北宋时期的扬州,作为东南水陆交通的枢纽,江淮地区的重镇,地位显赫。对于此次任命,苏轼在《谢上表》中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伏念臣性资顽鄙,学问荒唐。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同时,他也在表中阐述了对扬州的深刻认识:“扬州为古今要冲,人物富盛,地大而远,素称难治。”
扬州与颍州相似,也曾是恩师欧阳修的履职之地。苏轼每次踏入扬州,尚未进城,便已诗意盎然,正如其诗云:“每到平山忆醉翁”。他在《西江月·平山堂》中写道:“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知州,途经扬州,参观平山堂,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写下这首诗不久,苏轼便卷入了乌台诗案,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他从一位年轻有为、奋发进取的小官僚,逐渐蜕变为洞察社会、参透人生的智者,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巨擘。
元丰八年,历经黄州贬谪岁月四年多的苏轼,终于收到神宗皇帝亲手书写的诏令,被迁任汝州团练副使。苏轼再次乘船沿江东下,途径扬州时,因家人身患疾病,不得不在此停留一个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惊魂和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涯,苏轼对官场早已心生畏惧,因而萌生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退隐之念。在扬州停留期间,苏轼频频向神宗皇帝上书,恳求圣恩,希望能获准辞官,前往常州居住。然而,朝廷高远,苏轼的奏章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无奈之下,苏轼只得携家带口继续前往汝州。直至行至南都,终于接到皇帝准许他定居常州的诏书。
卜居阳羡的梦想,一朝终于得以实现,苏轼心中涌起由衷的欣喜。然而,未满五十岁便退出政坛,这对怀有“奋厉当世之志”的苏轼而言,难免会感到些许遗憾与黯然。但无暇多虑,苏轼一家迅速收拾行囊,启程前往阳羡。于是,他沿运河南下,四月中旬第六次途经扬州。“无官一身轻”的苏轼,行至扬州时心情格外愉悦,便停船在此短暂停留,于扬州竹西寺连赋绝句三首。
其一: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其二: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其三: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然而,苏轼在常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尚未满月,朝廷突然下达诏令,命苏轼前往登州任职。苏轼不得不告别他那“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田”的悠闲隐居生活,立刻启程奔赴登州。在前往登州的途中,苏轼再次途径扬州,特地前往石塔寺拜访了择老。临别之际,苏轼留下了诗作《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此次再非扬州路上的匆匆过客,而是以扬州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莅临此地。尽管他历经官场浮沉,命途多舛,也曾萌生归隐之意,却始终未能如陶渊明般决绝坚定。这不仅因为他怀揣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与抱负,更因他在官场数十载,目睹了无数人间疾苦。他深知,大善为官,小善为慈,若仅凭一己之力行善,所能拯救的仅是少数人;唯有为官一方,方能普惠万千苍生。因此,他一到扬州,便立即投身于繁忙的政务之中。
在前往扬州的途中,苏轼一路考察民情,发现沿途百姓“皆因积欠所累,日渐困顿,死亡者过半”。抵达扬州后,他即在例行的《谢上表》中,直言不讳地向朝廷反映了百姓的艰难处境,并提出免除百姓积欠的奏请。随后,他又接连不断地向朝廷上书,详细陈述百姓之苦。在苏轼的持续呼吁下,朝廷终于在七月颁布诏令,无论新旧,宽免江淮百姓一年内的各种积欠。百姓闻讯,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苏轼在诗中描绘道:“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然而,免除积欠仅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扬州地区长期存在的水利失修、农田灌溉困难等问题,依旧如巨石般压在百姓心头。苏轼深知,若要让扬州真正焕发生机,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不辞辛劳,立即着手实地勘察扬州的水利状况,亲自走访各个灌溉区域,与老农、水利工匠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水患成因及历年治理情况。经过一番细致的调研,苏轼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水利修缮方案,并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人力,投入到紧张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扬州的水利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好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