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立于船头,凝视着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山峦如同生命中匆匆过客,来去无踪,逝者如斯。偶尔,他瞥见山间的行人,心中涌起一股冲动,欲挥手致意,然而船行如箭,转瞬即逝,仿佛一只轻盈的小鸟径直南飞。苏轼不禁自问,自己不也正像一只振翅高飞的鸟儿吗?此次南行,正是为了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追寻并实现那致君尧舜的宏伟理想。
船行江中,水波荡漾,苏轼的思绪也随着这起伏的江水飘向远方。想到自己虽心怀壮志,但前路未知,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忐忑。然而,这浩浩荡荡的江水,这连绵不绝的群山,都仿佛在告诉他,人生就如这江上之行,虽有波折,但总要勇往直前。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坚定起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定要在这广阔天地中闯出一番名堂。
船很快到了仙都,这个汇聚“松甲山”——荆楚三国文化、“湘东苑”——南北朝园林文化、“玄妙观”——千年古观文化、“荆楚非遗园”——荆楚非物质文化、“长生古街”——荆楚民俗文化、“古城墙博物馆”——古城墙文化的古荆楚文化的重镇,苏轼一家人决定下船游玩一番。看着山顶的寺庙,白鹿飞仙,苏轼感叹岁月流逝,尘世烦扰,提笔写下了《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大禹凿通夔门,导引巴蜀之水,使得古蜀海逐渐演变为一片辽阔的盆地。随后,李冰致力于治水,修建了千年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将四川打造成了一个水旱由人、免受饥谨之苦的天府之国。大禹引水东流的传奇故事,孕育了三峡的壮丽风光。神女依旧安好,高山之下现平湖。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三峡之险峻令人心惊,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两岸群山连绵,毫无间断,重岩叠嶂,遮天蔽日。每一个峡谷都伴随着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洪流急湍,漩涡与激流交织,悬崖峭壁直插水中,高达数百丈。古时,游客乘船进入三峡前,常需焚香祷告,祈求旅途平安。三峡之险与三峡之美相辅相成。俗语云:“天下诗人皆入蜀,行至三峡必有诗”,苏轼亦未能免俗。苏轼一家穿越三峡时,父子三人竞相赋诗,苏轼更是以长诗《入峡》细腻描绘了三峡的迷人景致。
《入峡》
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两三。
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
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
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
遗民悲昶衍,孟昶従此入觐
王衍亦蜀主。旧俗接鱼蚕。
版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
伐薪常冒崄,得米不盈甔。
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
叶舟轻远氵斥,大浪固尝谙。
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
蛮荒安可驻,幽邃信难妉。
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
横飞应自得,远飏似无贪。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鹌。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版屋无瓦蔽,岩居狭如庵。伐薪频涉险,得米难盈甔。叹息生境陋,劬劳心不惭。”苏轼立于船首,偶见山巅一茅屋,孑然矗立。又见一樵夫于峭壁间行走,感慨黎民生活之艰辛。苏轼哀民生之多艰,愈发坚定了致君尧舜之志。
船行数日,一路所见皆是这般艰苦之景。那山间村落,破败简陋,百姓面有饥色,却仍为生计奔波劳碌。苏轼每至一处停靠,便与当地百姓交谈,听他们诉说生活的困苦与无奈。他深知,这世间还有无数如眼前这般在苦难中挣扎的民众。夜深人静时,苏轼独坐船舱,望着窗外江水滔滔,心中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虽有一腔抱负,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但即便前路艰难,他也未曾有过丝毫退缩之意,只盼着有朝一日能得遇明主,施展自己的才华,让这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