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的弋阳,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吴森推开门,老屋特有的木料和旧书味道扑面而来。母亲打电话说老屋要翻修,让他回来整理爷爷留下的东西。
爷爷去世三年了,他的房间还保持着原样。靠墙的旧木箱上,铜锁已经锈迹斑斑。
"你爷爷生前最宝贝这个箱子。"母亲站在门口,"钥匙在他那本《诗经》里夹着。"
吴森在爷爷的枕头下找到了那本泛黄的《诗经》,钥匙就夹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一页。他轻轻打开木箱,一股樟脑和旧纸张的味道弥漫开来。
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爷爷的遗物:一件叠得方正的中山装,几本工作笔记,还有一摞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书稿。最上面是一本手写的《弋阳民俗趣谈》,封面的毛笔字苍劲有力。
吴森翻开书页,一张黑白照片飘然落下。
照片上,一个年轻人在村头的戏台上表演,他穿着夸张的戏服,做着滑稽的表情,台下围观的村民笑得前仰后合。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1972年秋,红旗公社文艺汇演"。
吴森的手微微颤抖——那个在台上逗笑大家的年轻人,正是他的爷爷吴德昌。
他继续翻阅那本《弋阳民俗趣谈》,里面不仅记录了弋阳的民俗典故,还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当地的各种笑话和趣事。在最后一页,爷爷写道:"让人发笑是门手艺,让人笑着思考是门艺术。"
夜深人静,吴森独自坐在爷爷的房间里,一页页地读着那些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故事。当他读到爷爷写的一个关于"弋阳人用笑话化解纠纷"的典故时,突然泪如雨下。
"爷爷,原来你也是......"他哽咽着自言自语。
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他想起小时候,爷爷总是能用一个个笑话化解邻里矛盾。最难忘的是那年村里因为征地闹得不可开交,爷爷在村民大会上讲了个笑话,让剑拔弩张的双方都笑出了声,最终化解了矛盾。
"森森,记住咯,"爷爷摸着他的头说,"笑声比拳头有力量。"
吴森打开手机,看着自己短视频账号上那些用弋阳方言讲述的幽默故事,突然明白了什么。那种用幽默化解矛盾的方式,那种扎根生活的喜剧感,原来早已流淌在家族的血液里。
第二天,吴森去拜访了爷爷的老友周老爷子。
"你爷爷啊,可是咱们弋阳有名的'开心果'。"周老爷子眯着眼睛回忆,"□□那会儿,大家日子难过,他就组织大家在村头演滑稽戏,苦中作乐。"
周老爷子颤巍巍地从屋里拿出一本发黄的相册,里面全是爷爷当年表演的照片:在打谷场上演《夸粮食》,在水库工地上演《比干劲》,每一张照片里,爷爷都用他特有的幽默,给艰苦岁月带来欢笑。
"你爷爷常说,'让人笑一天,功德无量'。"周老爷子说,"他现在要是知道你在网上让这么多人笑,不知道有多高兴。"
回到老屋,吴森重新翻开那本《弋阳民俗趣谈》。在书的夹页里,他发现爷爷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笑有三种:一笑而过,二笑而思,三笑而悟。吾愿世人皆能三笑。"
吴森想起自己最初拍短视频的初衷,不过是想让打工在外的老乡们能会心一笑。后来粉丝多了,他开始尝试在笑声中传递乡愁,在幽默中记录时代。原来,这条用笑声连接人心的路,爷爷早在五十年前就走过了。
他拨通了林晓的电话,声音还有些哽咽:"晓晓,我发现了爷爷的秘密......"
电话那头,林晓安静地听着,然后轻声说:"这就是为什么你的视频总有一种特别的温度。原来,幽默也会遗传。"
那一夜,吴森失眠了。他坐在窗前,看着弋阳的夜景,突然特别想爷爷。如果爷爷还在,会怎么看待他这个"网红孙子"?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
他打开爷爷的笔记本,在一页空白处写道:"爷爷,我会继续让更多人笑,但不止是笑。我会像您一样,让笑声有温度,让幽默有力量。"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老屋时,吴森已经有了新企划的灵感。他要根据爷爷的《弋阳民俗趣谈》,创作一系列"爷爷的笑声"短视频,用现代的方式传承爷爷的幽默智慧。
第一个视频,他就打算讲爷爷最爱的那个故事:弋阳人如何用笑话化解纠纷。他要让爷爷的幽默,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
整理爷爷的遗物,原本是一件伤感的事。但吴森却在泪水中笑了,因为他发现,爷爷从未真正离开。那些流淌在血液里的幽默感,那种用笑声温暖世界的初心,将通过他,继续传递下去。
"原来,让我们三代人相连的,不仅是血缘,更是那种想要用笑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心愿。"
吴森轻轻合上爷爷的笔记本,窗外,朝阳正从弋江上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而爷爷的幽默,将在新的时代里获得新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