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破局

时间仍在消逝。上次的暂停没让失败的压力减轻,评估小组一成立,技术部每个人都更紧张了。

赵明那边虽然暂时被繁琐的尽职调查流程牵制,但所有人都知道,如果技术这边再拿不出像样的进展,引入外部方案的呼声只会越来越高。

纪墨把自己更深地埋进了代码和电路图里。

她眼下的乌青愈发浓重,但眼神里的光却未曾熄灭,反而因为极致的专注而显得更加锐利。压力没有压垮她,反而将她淬炼得更加纯粹。

小杨、老赵、小吴等人也憋着一股劲。他们信任纪墨,更信任自己的专业能力,谁也不愿看到倾注了心血的项目最终套上一个外部的不明模组。

实验室里的气氛依旧紧绷,但一种破釜沉舟的沉默共识已然形成。

转折点来得悄无声息,却又石破天惊。

那是在又一个加班夜。实验室里只剩下纪墨和小吴还在鏖战。

小吴已经对着屏幕上那片令人绝望的红色误差提示发了很久的呆,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嘴里反复念叨着:“信号...噪声...特征...运动模式...”

纪墨则在对着一块新打样的滤波电路板进行极限测试,试图从硬件层面再挤压出一点性能。

她的思绪猛地跳回在动力科技的类似困境。

当时她另辟蹊径:与其费劲滤除所有噪音,不如先学会“认出”不同噪音的来源,再逐个击破。这方法曾显奇效,却因当时算力不足而搁浅。

那个被遗忘的思路,此刻如同一把尘封的钥匙,突然对准了眼前这把崭新的锁。

几乎在同一时间,小吴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着光,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老大!温总上次开会是不是提过,用户抱怨最多的是运动场景?”

纪墨操作万用表的手骤然停住,她抬头看向小吴。

“是。”她清晰地记得温肆当时描述这些场景时,甚至带着一点用户原话的生动吐槽。

具体的、带着生活气息和情绪的场景,曾经在她听来只是运营用来佐证需求的“故事”,此刻却像一把钥匙,猛地插入了她脑中那个刚刚苏醒的旧日算法模型里!

环境和行为模式!

旧的思路是试图设计一个万能滤波器,过滤掉所有“噪声”。

但噪声之所以是噪声,是因为它相对于“有用信号”是无规律的干扰。可如果...如果能先定义出“噪声”本身的特征呢?

通勤骑车时,特定的身体震动频率、蓝牙连接可能受到的干扰源...

跑步机跑步,规律的踏步冲击、手臂摆动的特定加速度...

久坐突站,血压和心率的瞬间变化模式...

这些不正是温肆带来的、最鲜活的“噪声特征”样本吗?!

“小吴!”纪墨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颤栗的兴奋,“我们不滤‘噪声’了!”

小吴愣住了:“啊?不滤了?”

“对!我们不把它当‘噪声’来硬滤了,我们解码它!”纪墨快步走到小吴的电脑前,眼睛亮得惊人,“先识别运动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对应一套量身定制的处理方案。这不是滤波,这是基于场景的智能手术!”

她语速极快,思路如闪电般劈开迷雾。那个曾经因为算力不足而被放弃的复杂算法,在如今戒指芯片的算力上虽然依旧挑战巨大,但已非天方夜谭!

而温肆提供的那些具体入微的用户场景,恰恰为这个算法提供了绝佳的、可供学习的特征标签!

小吴瞬间明白了过来,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卧槽!对啊!绕过正面硬刚,直接分类打击!老大,牛逼啊!我马上把温总之前给的用户场景数据导入,做特征提取和模式标签!”

“我把旧算法的核心逻辑剥离出来,根据硬件条件做极致优化和裁剪!功耗控制是关键,必须在框架内!”纪墨回到自己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速度快得只剩残影。

实验室里死寂的空气被打破了,一种全新的、充满希望的紧张感弥漫开来。两个人不再说话,只剩下键盘急促的敲击声和偶尔迸发的简短技术术语交流。

时间再次流逝,但这一次,不再令人窒息。

午夜,小吴发出一声压抑的低吼:“特征模型初步跑通了!识别准确率有希望!”

几乎是前后脚,纪墨长吁一口气,靠在椅背上,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底却有火光在跳跃:“核心算法精简和功耗优化...理论上可行。立刻做仿真测试!”

他们没有休息,争分夺秒地将新的算法模型嵌入仿真环境,导入之前采集的、问题最严重的运动状态数据包。

进度条缓慢地移动着。每一秒都像是在煎熬。

百分之百。

仿真结果弹出的那一刻,小吴猛地捂住了嘴,眼睛瞪得滚圆,然后发出一声近乎哽咽的欢呼:“成了!老大!飘移减少了百分之七十!稳定性...稳定性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我的天啊!”

纪墨紧紧盯着屏幕上那条变得相对平稳许多的波形曲线,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攥了一下,然后又骤然松开。

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激流冲垮了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让她几乎有些眩晕。

她用力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才勉强压下喉咙口的哽咽。

成功了。这条看似走不通的路,终于被他们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凿开了一道裂隙!

第二天,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斜斜地照进实验室,恰好落在纪墨的电脑屏幕上,将那代表着成功的波形图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同事们陆续来到实验室,很快就被这爆炸性的好消息淹没。压抑太久的情绪瞬间释放,欢呼声、击掌声、如释重负的笑骂声充斥耳边。

赵嘉用力拍着纪墨的肩膀,眼圈有点红:“头儿!真有你的!我就知道咱们能行!”

小杨兴奋地揽住小吴:“牛逼!兄弟!不叫你小吴了,该叫老吴了!”

纪墨被围在中间,承受着同事们激动情绪的“轰炸”。

她不太习惯这种热烈的场面,脸上依旧没什么夸张的表情,但紧绷的唇角却软化了下来,眼底有着清晰可见的笑意和如释重负。

在一片喧嚣中,她忽然想到了什么。

她默默地挤出人群,回到自己的电脑前。欢呼声还在继续,但她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泡泡里。

她点开公司邮箱,收件人栏输入那个熟悉的拼音。

邮件正文,她没有写任何多余的废话,只有最干巴巴的事实陈述,像一份冰冷的实验报告:

主题:智康戒指项目技术进展同步

温总监,

运动状态下传感器数据稳定性取得关键突破。通过算法优化,初步仿真测试显示,主要运动场景下的数据漂移问题已显著改善,误差降低约70%。

纪墨

没有称呼,没有寒暄,没有请求指示,甚至没有一个多余的标点符号。

但她点了发送。

在点击的那一刻,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掠过心头。

对她而言,这并非一次工作流程,而是一个下意识的举动——她愿意与邮件那头的人分享这个突破,而温肆,是那个值得被告知的人。

运营部。温肆正在和团队伙伴过本周的推广预案,手机屏幕亮起,提示收到新邮件。

她随意瞥了一眼,发件人的名字让她动作顿了一下。纪墨几乎从不主动给她发工作以外的消息,邮件更是公事公办到极致。

她点开。只有短短三行字。

她反复看了两遍。

周围的讨论声仿佛瞬间远去。一种奇异的、温热的满足感,驱散了连日来的焦虑和纠结。

这不是下属对上级的汇报,也不是平级部门间流程式的通知。这更像是一种...分享。一种来自于那个极度注重边界的技术官,最直接、最朴素的——信任。

温肆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摩挲了一下那几行字,然后按熄了屏幕。是了,想那么多做什么,现在这样就好。

她抬起头,看见团队成员不知什么时候安静下来,现在正眼神微妙的看着自己,温肆罕见出现尴尬情绪,脸上不显:“咳,刚才说到哪儿了?继续。”小插曲很快过去。

或许温肆自己都没察觉,她眼底深处,多了一丝难以察觉的、轻松而明亮的光彩。

会议结束后,温肆点开微信列表黑色小猫头像,打上一句,又觉得不合适,她删删减减,最终发送:恭喜!很惊喜!下班有空一起吃个饭吗?顺便聊聊项目上的事[笑脸~]

温肆本没期望纪墨能及时回,但刚放下手机,手机就发出震动,就看到纪墨秒回了‘可以’。

温肆心跳都乱了一瞬,发了个饭馆地址,回了句:今天开车,下班去这[开心~]

临近下班时间,温肆准备好明天所需文件,就往技术部走去。

恰巧在技术部门口遇到李鑫,温肆本想着如往常般打个招呼,却被李鑫拉着聊关于‘赢海项目’事宜。

两人站着就是一道风景线,陆陆续续有下班的员工路过投以好奇的目光。温肆面上含笑,心里对没有下班时间概念的李鑫一顿输出。

温肆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李鑫顿了顿,说道:“温总监,有急事吗?您可以先去忙。”

“好,下次开会详细聊。”温肆笑道,转身走进技术办公区的脚步都提快了。

技术部只剩纪墨和小杨,小杨率先看到温肆,惊喜道:“温总监,你咋来啦?”

抓着样机的纪墨闻言也回过头,两人视线交汇,温肆眉眼弯弯,目光询问,顺便回小杨:“恩,找纪总监谈点事。”

纪墨拿起桌上的包转头对小杨说:“小杨,早点去吃饭。”

小杨抓了把头发回了句‘马上’。

两人一道走出去,温肆解释道:“抱歉,刚刚有事缠住了。”

“没事,我刚刚也在检测传感器。”纪墨声音低低传来。

身后的小杨看着检测仪器一脸懵,仪器不是早就被关了吗?看来自己工作到头眼昏花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貂珰

橘涂十一日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越墙
连载中九孔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