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放学,大家背着书包,一路小跑来到老樟树下。苏野把铁盒打开,沈清浅拿出笔记本,开始认真地抄写里面的内容,林晓晓则负责整理夹在笔记里的照片和画,陈默和李婷则在旁边讨论怎么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
“我觉得可以分三个部分展示,”苏野指着笔记说,“第一部分是‘周先生的校园时光’,放他的照片和讲课的记录;第二部分是‘学生们的樟叶趣事’,放孩子们的樟叶画和观察日记;第三部分是‘我们的传承’,放我们在学校里搞的樟叶活动照片,这样既能展示过去,也能连接现在。”
“这个主意好!”林晓晓兴奋地说,“我还可以用彩纸做一些樟叶形状的小卡片,上面写笔记里的有趣句子,贴在展示区周围,肯定很特别。”
李婷则从书包里掏出颜料和画笔,在一张大白纸上画起了展示区的设计图:“我把展示区设计成樟叶的形状,中间放周先生的笔记复印件,周围贴照片和画,这样看起来更有整体感。”
陈默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了个大大的樟叶:“我们还可以在老樟树旁种几株薄荷,就像在樟树林里一样,薄荷的香味和樟叶的香味混在一起,肯定很好闻。”
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沈清浅突然“呀”了一声,手里的笔记本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最后一页的纸被风吹得翻了起来。大家凑过去看,只见笔记的最后一页夹着半张残缺的纸条,上面的字迹和周先生的一致,写着“实验室储物柜里有……”,后面的内容因为纸条残缺,看不清了。
“实验室储物柜?”苏野皱着眉想了想,“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在教学楼三楼,以前是老实验室,后来翻新过,不知道储物柜还在不在。”
“明天我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陈默立刻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泥土,“我明天课间去三楼实验室看看,说不定能找到那个储物柜。”
李婷把纸条小心地夹回笔记里:“这肯定是周先生留下的线索,说不定实验室里藏着他当年用的樟叶标本或者教学工具,要是能找到,我们的展示区内容就更丰富了。”
沈清浅把笔记本放回铁盒,心里满是期待:“没想到回学校后,还能找到这么多和周先生有关的东西,感觉就像周先生在引导我们,把樟叶的故事继续传下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校园里的路灯亮了起来,老樟树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大家收拾好东西,慢慢往校门口走,一路上还在讨论着明天去实验室的计划,笑声在安静的校园里回荡。
沈清浅走在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老樟树,树叶在路灯下泛着淡淡的光,像是在和她告别。她摸了摸课本里的旧照片,心里忽然觉得,这个学期肯定会很特别——不仅有紧张的学习,还有樟叶的故事等着他们去探索,有周先生的线索等着他们去发现,更有属于他们的校园樟叶记忆,等着他们去创造。
第二天课间,陈默果然跑到三楼实验室去查看。实验室的门虚掩着,里面摆着整齐的实验台,靠窗的位置有一排旧储物柜,柜门上的油漆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木质纹理。陈默顺着储物柜一个一个地看,突然停在第三个柜子前——柜门把手上刻着一片小小的樟叶,和周先生的刻痕一模一样。
他试着拉了拉柜门,柜子锁着,锁孔上生了锈。陈默赶紧跑回教室,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有樟叶刻痕的储物柜!肯定就是周先生说的那个!”林晓晓兴奋地说,“我们找老师借钥匙吧,说不定能打开柜子,找到里面的东西。”
苏野想了想:“我们可以找科学老师,跟老师说我们在做校园历史的研究,需要查看老实验室的储物柜,老师应该会同意的。”
午休时,他们一起去找科学老师。老师听了他们的想法,很感兴趣,还说自己以前也听老教师提起过,几十年前有位姓周的老师,喜欢带学生在樟树下观察植物。“那个储物柜我知道,一直没敢扔,里面好像放着以前的教学用品。”老师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我带你们去看看。”
跟着老师来到实验室,苏野指着第三个储物柜:“就是这个!您看,柜门上有樟叶刻痕。”
老师笑着点头,拿起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转,“咔嗒”一声,锁开了。柜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樟叶香飘了出来,柜子里整齐地放着几个木盒,每个盒子上都刻着樟叶图案。
“这些肯定是周先生的东西!”李婷轻声说,眼睛里满是惊喜。
老师打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一套樟叶标本制作工具:剪刀、镊子、吸水纸,还有一个小小的放大镜,放大镜的手柄上刻着“周”字。另一个木盒里放着几十片樟叶标本,每片标本上都贴着标签,写着采集日期、地点和观察记录,比如“1981年4月5日,校园老樟树下,新叶刚冒芽,叶脉清晰”“1981年10月20日,校园东侧花坛,落叶带红色斑纹,有虫洞”。
最里面的一个木盒里,放着一本厚厚的相册,封面是用樟树皮做的,上面写着“校园樟叶记忆”。翻开相册,里面贴满了周先生带学生观察樟叶的照片,还有学生们写的樟叶观察日记,日记的字迹稚嫩却认真,有的还画着小小的樟叶图案。
“这些东西太珍贵了!”沈清浅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展示区里,让更多同学了解周先生的教学故事,了解我们校园的樟叶历史。”
老师笑着说:“你们愿意整理这些东西,传承校园的历史,我很支持。这些东西可以借给你们展出,不过要好好保护,不能损坏。”
大家纷纷点头,小心翼翼地把木盒和相册从储物柜里拿出来,放在实验台上。林晓晓拿出手机,把每一件东西都拍了照,说要做成电子相册,放在班级的电脑里,方便大家查看。
苏野则开始整理樟叶标本,把标本按照采集日期排序,说要在展示区里做一个“樟叶生长周期”的展示板,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樟叶从发芽到落叶的变化。
陈默和李婷则一起翻看相册里的观察日记,看到有趣的句子,就抄在笔记本上,比如“今天周老师告诉我们,樟叶可以做香料,我回家要和妈妈一起试试”“我把樟叶夹在课本里,上课的时候闻到香味,就不犯困了”。
“这些日记也太可爱了!”林晓晓笑着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做成小贴纸,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樟叶的乐趣。”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利用午休和课间的时间,忙着筹备校园樟叶展示区。他们把展示区设在教学楼一楼的大厅里,用彩纸做了一个大大的樟叶形状的背景板,上面贴着周先生的照片和“校园樟叶笔记”的复印件。背景板周围挂着孩子们的樟叶画和观察日记,还有他们自己画的校园樟叶速写。
展示区的中间放着周先生的樟叶标本制作工具和标本,旁边放着一个留言本,让来参观的同学写下自己的樟叶故事和感受。林晓晓还在展示区周围种了几株薄荷,薄荷的清香和樟叶的香味混在一起,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参观。
开展的那天,大厅里挤满了人。同学们围着展示区,认真地看着周先生的笔记和照片,有的还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樟叶标本。有同学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有趣的樟叶故事,以后我也要多观察身边的植物。”还有同学写道:“我要向周先生学习,做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人。”
科学老师也来到展示区,看着眼前的一切,笑着说:“你们做得很好,不仅传承了校园的历史,还让更多同学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个展示区变成永久性的,每年都更新内容,让樟叶的故事一直传下去。”
沈清浅看着热闹的展示区,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想起了在樟树林里的日子,想起了张奶奶和周先生的故事,想起了他们找到的“时光罐”和“校园樟叶笔记”。她觉得,樟叶就像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把不同的人连接起来,让大家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放学的时候,大家又来到老樟树下。陈默从书包里掏出一棵小小的樟树苗,是他特意从家里带来的:“我们把这棵樟树苗种在老樟树旁吧,让它和老樟树一起生长,也让我们的校园樟叶故事,像这棵树苗一样,慢慢长大。”
大家一起动手,在老樟树旁挖了个坑,把樟树苗种了进去,还浇了水。李婷在树苗旁边放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传承”两个字,旁边画着一片小小的樟叶。
“以后我们每年都来给这棵树苗浇水,看着它长大。”林晓晓轻声说,蓝色的发带在风里飘着,“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它肯定已经长得很高了,到时候我们再来看它,肯定会想起现在的日子。”
苏野点头,目光落在老樟树上:“说不定等我们毕业以后,还会有新的同学发现周先生的故事,继续传承樟叶的记忆,让这棵老樟树和我们种的小树苗,一起见证校园的时光。”
沈清浅摸了摸老樟树上的刻痕,心里忽然想起了周先生笔记里的一句话:“每一片樟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记住。”她觉得,他们的故事,周先生的故事,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同学们的故事,都像樟叶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慢慢传承,终将在校园里,在樟树林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温暖印记。
而此刻,实验室的储物柜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木盒没有被打开——那是老师特意留着的,说等他们下次有时间,再一起探索里面的秘密。沈清浅知道,这又是一个新的伏笔,一个新的故事起点,等着他们在接下来的校园生活里,继续去发现,继续去书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